中国庭院从业者现状分析:方寸之间的创业江湖

2025-09-17 14:56
3911

1-1.gif

LANDSCAPE·HAPPY·VALUE

创造价值 · 园中有乐

2-1.webp

当城市化的快节奏碾压着田园牧歌的记忆时,一群特殊的 "造院人" 正在重构中国人的庭院情结。从政策扶持的示范户到非遗传承的守艺人,从科技赋能的新农人到跨界转型的艺术家,中国庭院从业者正组成一个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2024 年中国庭院经济市场规模已达 850 亿元,其中种植业态占比 52.94%,养殖占 29.41%,文旅等融合业态占 17.65%。这个由老宅改造者、新农人、手艺人构成的群体,既传承着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的古老智慧,又演绎着 "庭院 + 科技"" 非遗 + 研学 " 的现代传奇。

一、行业画像: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庭院经济从业者呈现出鲜明的 "老中青" 梯队特征。数据显示,40 岁以上从业者占比达 53%,30 - 40 岁占 25%,20 - 30 岁占 21%,形成 "银发领航、中青接力" 的格局。这种年龄结构既保证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又注入了创新活力。在地域分布上,从业者呈现 "东西对撞、南北差异" 的特点:西部依托非遗资源发展手工艺庭院,东部则侧重文旅融合与科技应用。

政策春风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推手。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庭院经济纳入乡村振兴战略,2025 年文件进一步强调 "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地方政府迅速响应,如河南滑县计划 2024 年庭院经济示范村和示范户数量较 2023 年翻一番,形成 "政策引导 - 典型示范 - 全域推广" 的发展路径。这种行政力量与市场活力的结合,催生了多样化的经营模式。

从收入结构看,从业者已突破 "种养单一收入" 的局限,形成 "租金 + 薪金 + 佣金 + 分红" 的多元格局。贵州洪江村村民通过闲置房屋租赁、土地流转、务工和经营获得 "四桶金",8 年间人均收入从 2700 元跃升至 1.36 万元。这种收入多元化趋势,使庭院从生活空间彻底转变为生产经营单元。

二、十大代表人物:庭院江湖的众生相
3-1.webp

1. 潘仕学:银匠的庭院经济革命

在贵州雷山县麻料村,州级非遗银饰传承人潘仕学的庭院里,叮当声与游客的赞叹声此起彼伏。2018 年他返乡将自家小院改造成 "春富银饰工坊",如今每月订单数万元,线上订单占七成。这个曾靠走村串户接活的银匠,通过 "党支部 + 合作社 + 公司 + 农户" 模式,带动全村发展 16 家银饰工坊,每家年均收入超 20 万元。他的秘诀是 "让游客看得到锤打过程,带得走非遗记忆",银饰体验项目使客单价提升 300%。

2. 熊楷:四川创客的云南竹编帝国

四川人熊楷在云南墨江碧溪村的庭院改造,堪称 "外来和尚念好本地经" 的典范。这个大学毕业后扎根乡村的创客,将废弃烤烟房改造成竹编非遗展示中心,推出的研学游累计接待 2400 余人,创收 36 万元。他设计的 "森林魔网" 用竹编技艺打造儿童游乐设施,既解决留守儿童沉迷网络问题,又成为网红打卡点。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白秀美的 "慢豆花" 小店日营业额最高达 1000 元,真正实现 "一院一景一产业"。

3. 李杰:民宿老板的金融杠杆术

山西壶关县南平头坞村的李杰,深刻体会到 "资金是庭院升级的金钥匙"。当他的民宿装修到一半资金链断裂时,壶关农商银行的 200 万元 "金壶民宿贷" 解了燃眉之急。这个投资 300 多万元的高端民宿,旺季月销售额达 20 万元,外地年轻游客占六成。他的故事印证了金融创新对庭院经济的催化作用 —— 当地银行通过整村授信,已为 85 个信用村的 1.4 万户授信 1.77 亿元。

4-1.webp

4. 李向明:艺术家的空心村复活术

北京画家李向明在贵州洪江村的庭院,更像一个艺术实验场。这个被他称为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的村落,通过艺术家认养闲置农舍,将牛棚改造成咖啡馆,猪圈变身艺术空间。8 年来他推动这个 "鸟都不来" 的空心村吸引 105 名艺术家入驻,村集体经济从 2 万元增长到 42.9 万元。他的 "艺术赋能" 模式证明:庭院的价值不仅在于面积大小,更在于文化附加值的高低。

5. 马慧:民宿老板娘的避暑经济

贵阳乌当区平坝村的马慧,把自家老屋改造成民宿后,彻底改变了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生活。"6 月房源早就订满,一年能挣 8 万元" 的她,只是村里 36 户民宿经营者之一。这个曾经的空心村,如今拥有 565 间客房,2024 年接待避暑游客超 4000 人次,增收 300 余万元。马慧的秘诀是针对退休干部客群,提供 "乡愁体验套餐",包括菜地认养、农家饭制作等活动。

6. 庄家宝合作社:空气变钱的碳汇实验

厦门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庭院里,最值钱的不是蔬菜而是 "空气"。他们探索的 "生厨余垃圾发酵有机肥还田" 技术,5 年间实现碳减排 6341 吨,通过厦门碳交易平台成功出售。这个 "碳票变钞票" 的案例,让村民既可用生厨余换有机肥,又能享受碳交易分红。他们证明:在 "双碳" 目标下,庭院不仅能产出农产品,更能创造生态价值。

7. 韦永俊:村支书的艺术招商术

贵州洪江村党支部书记韦永俊,用 "党建 + 艺术" 的魔法激活了乡村。这个放弃深圳高薪工作的返乡干部,通过召开 "院落招商会",吸引艺术家有偿使用老房创作。在他的推动下,村里江湖小吃街节假日挤满游客,6 名青年返乡创业。他创新设立的 "候鸟党员临时党支部",既服务旅居老人,又将其转化为乡村振兴 "智囊团",实现了 "组织振兴带动产业振兴"。

8. 李蕊:00 后的牛棚咖啡创业记

云南曲靖阿尼么村的 "00 后" 女孩李蕊,毕业后选择回家经营 "牛棚咖啡"。这个由废弃牛棚改造的文艺空间,每月为她带来 5000 元收入。在 "阿尼么 007 艺术农庄" 带动下,全村 44 户参与创业,江湖小吃街节假日人潮涌动。她的故事打破了 "农村留不住年轻人" 的偏见,证明庭院经济能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

9. 智慧庭院开发者:物联网种出的财富

一位不愿具名的科技创业者,在华为云 IOT 平台上开发的智能庭院系统,重新定义了 "新农人" 的含义。这套基于 STM32 芯片的系统,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和自动灌溉装置,实现精准种植。用户可通过手机 APP 远程调控灌溉和补光,异常情况还会自动报警。这套系统使单位面积收益提升 5 倍,证明 "代码 + 泥土" 能碰撞出惊人效益。

5-1.webp

10. 吉水腐竹匠人:千年手艺的电商转型

江西吉水县水南镇西团村的腐竹匠人,将传承 400 年的手艺搬进庭院车间。他们通过 "互联网 +" 模式推广传统腐竹,全村年产 4.5 万斤,户均增收 3 万余元。这些固守 "清晨磨浆、午后翻皮" 传统工艺的匠人,却熟练运用直播带货和电商平台,实现了 "老手艺 + 新渠道" 的完美结合。

三、生存挑战:庭院经济的成长烦恼

尽管前景广阔,庭院从业者仍面临 "三座大山" 的压迫。融资难首当其冲,山西民宿老板李杰的经历并非个例,固定资产少、抵押物不足使农户难以获得信贷支持。虽然壶关农商银行创新推出 "民宿贷",但全国范围内针对庭院经济的金融产品仍显不足,很多从业者只能依赖 "自有资金 + 亲友借贷" 的原始模式。

技术门槛是另一大障碍。传统种养户面临 "想升级不会干" 的困境,而智慧庭院系统等新技术又存在 "会干用不起" 的问题。华为云智能绿化系统虽好,但初期投入成为普通农户的门槛。这种技术鸿沟导致庭院经济呈现 "两极分化":要么停留在低附加值种养,要么成为资本加持的高端业态。

市场对接不畅则让不少从业者 "丰产不丰收"。贵州银匠潘仕学虽通过电商打开销路,但更多农户仍面临 "小生产对大市场" 的难题。尽管滑县推行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销售" 模式,但全国范围内的产销对接体系仍不完善,中间环节过多蚕食了农户利润。
6-1.webp

政策落地 "最后一公里" 问题也不容忽视。虽然中央文件鼓励庭院经济,但部分地区存在 "重数量轻质量" 的倾向,如滑县要求示范户投资额达 1 万元以上,可能导致 "为达标而达标" 的形式主义。土地规划、环保评估等审批环节仍显繁琐,制约了庭院经济的活力。

四、破局之道:政策与创新的双轮驱动

面对挑战,各地探索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金融创新方面,壶关农商银行的 "整村授信" 模式值得借鉴:通过党员骨干入户调研,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对 85 个信用村授信 1.77 亿元。这种 "党建 + 金融" 的模式,既解决了银行风控难题,又降低了农户融资门槛。未来随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庭院经营权抵押有望成为新融资渠道。

技术赋能呈现 "梯度渗透" 特征。对传统农户,各地推广 "手把手" 培训,如云南熊楷团队开展竹编技艺培训;对新型经营主体,政府补贴智慧农业设备,厦门庄家宝合作社的碳减排项目就获得技术支持;高端业态则自主引入物联网技术,形成 "基础培训 + 设备补贴 + 高端自主" 的技术推广体系。

市场对接方面,"订单农业 + 电商直播" 成为主流模式。山东沂源县 "共富小院" 通过吊晒柿饼的视觉冲击打造网红产品,江西吉水腐竹借助电商平台扩大销路,证明 "内容营销 + 渠道创新" 能有效解决产销对接难题。政府搭建的消费帮扶平台,则为庭院产品提供了稳定销路。

政策创新聚焦 "放管服" 改革。滑县坚持 "农民主体、市场导向" 原则,避免行政干预过多;贵州洪江村通过 "党支部 + 合作社" 模式,实现政策落地与村民意愿的平衡。未来需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在土地利用、环保评估等方面给予庭院经济更灵活的政策空间。

7-1.webp

五、未来趋势:庭院 3.0 时代的来临

庭院经济正从 "1.0 种养时代" 迈向 "3.0 生态系统时代"。在这个演进过程中,三大趋势尤为明显:

科技融合将加速深化。华为云智能庭院系统只是起点,未来区块链溯源、AI 病虫害识别、碳足迹追踪等技术将广泛应用。厦门的碳汇交易证明,庭院不仅是生产空间,更是生态价值创造单元,这种 "绿色溢价" 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业态融合呈现 "庭院 +" 的乘数效应。从 "庭院 + 非遗"(潘仕学银饰)到 "庭院 + 研学"(熊楷竹编),再到 "庭院 + 艺术"(李向明农庄),跨界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预计到 2025 年,融合业态占比将突破 25%,成为庭院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代际更替将带来理念革新。90 后、00 后从业者如李蕊的崛起,将推动庭院经济从 "生计型" 向 "生活方式型" 转变。他们更擅长运用社交媒体、打造 IP,将庭院变成 "线下体验店 + 线上内容源",这种 "体验经济 + 数字经济" 的结合,将重塑庭院经济的价值链条。

8-1.webp

政策层面,随着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庭院经济有望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获得更多财政支持。地方政府可能推出 "庭院经济示范县" 等创建活动,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金融、科技、文旅等部门的政策协同,将为庭院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结语:方寸之间的中国式现代化

从贵州银匠的叮当声到厦门农庄的碳交易,从山西民宿的咖啡香到云南竹编的研学热,中国庭院从业者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微观史诗。这个群体用实践证明:庭院经济不是简单的 "backyard farming",而是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产业理念的创造性融合。

在 850 亿元市场规模的背后,是千万农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通道,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载体。当潘仕学的银锤敲打出非遗新生,当熊楷的竹编编织出乡村未来,当李蕊的咖啡香飘进都市心房,这些庭院里的故事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未来的庭院,将既是 "瓜果飘香的聚宝盆",又是 "乡愁永驻的精神家园",更是 "科技赋能的创新实验室"。在政策春风与市场活力的共同作用下,这些方寸之间的创业江湖,必将生长出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

9-1.webp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感谢分享转发

更多精彩,关注不迷路

谢谢您的支持

欢迎投稿

1917211788@qq.com

9-1.gif

10-1.webp

11-1.gif

                                                                                                       12-1.gif

                                                                                                                   转发有惊喜!

                                             

来源:园乐公众号

编辑:图布斯新媒体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