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东北地区12种高危致敏植物全解析与防护指南

2025-09-19 11:39
3633

image.png

花粉过敏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季节性过敏性疾病,其发生与气候、植被分布和人群易感性密切相关。有些植物在生长繁盛期会释放大量花粉和孢子,这些微小颗粒能够随空气长距离传播,进入呼吸道或接触眼结膜后,引发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鼻炎、结膜炎、哮喘等症状。

我国东北地区地广林丰,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入夏之后一直到秋初,草本与木本植物进入生长旺季,是花粉过敏的高发期。因此,与南方不同,东北的蒿属、豚草等草本植物及部分乔木释放的花粉对敏感人群影响尤为显著。本文将带你认识东北地区常见的12种致敏植物,解析其过敏机制,并提供科学的防护与管理建议。

image.png

1.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

科属:松科松属

分布:城市绿化及园林带中常见

致敏方式:花粉表面含有松香蛋白和凝集素,激活IgE途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炎症

症状:鼻塞、喷嚏频繁、眼痒,有哮喘史者易诱发支气管收缩

image.png

2. 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科属:菊科豚草属

分布:荒地、道路边、农田边缘常见,属于外来入侵植物

致敏机制:含主要过敏原Amb a 1(38 kDa酸性蛋白),诱发快速IgE结合及介质释放

症状:重度过敏性鼻炎、结膜炎,甚至诱发哮喘

image.png


3. 艾蒿(Artemisia argyi)

科属:菊科蒿属

分布:城乡空地、路边、荒地广泛生长

致敏机制:主要过敏原Art v 1,为多糖体结合的糖蛋白,具致敏结构域,与豚草存在交叉抗原性

症状:过敏性鼻炎、咽喉瘙痒、哮喘;艾蒿过敏者可能出现“口腔过敏综合征”


image.png

4. 白藜 (Chenopodium album L.)

科属:苋科藜属

分布:荒地、菜地边缘

致敏机制:小粒径花粉侵入下呼吸道,可引发Th2偏移和黏膜IgE局部生成。

症状:鼻痒、气喘,皮肤接触可能引起湿疹

image.png


5. 野燕麦 (Avena fatua L.)

科属:禾本科燕麦属

分布:草坪、道路绿化带

致敏机制:花粉中含有群体免疫原质,刺激IgE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黏膜炎症。

症状:鼻炎、眼痒,直接接触可引发皮肤瘙痒


image.png

6. 红蓼(Persicaria orientalis (L.) Spach)

科属:蓼科蓼属

致敏机制:含有多种抗原蛋白如profilin,可引发系统性IgE响应

症状:鼻炎、咽喉不适,接触性皮炎

image.png


7. 银胶菊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科属:菊科银胶菊属

分布:荒地、道路边、农田周边

致敏机制:花粉及腺毛含有强过敏蛋白和刺激性物质,易引发IgE介导的过敏反应

症状:喷嚏、鼻塞、眼痒、皮肤炎、咳嗽、气喘等


image.png


8. 飞廉 (Carduus nutans L.)

科属:菊科飞廉属

分布:山坡草地、荒地、田边

致敏机制:风媒传播花粉为主要致敏源,含IgE介导过敏蛋白,部分高敏人群可发生过敏

症状:喷嚏、鼻塞、眼痒、咳嗽、气喘等


image.png


9. 葎草 (Humulus scandens (Lour.) Merr.‌)

科属:桑科葎草属

分布:路边、荒地、山沟等地

致敏机制:花粉为主要致敏原,风媒传播,含有IgE介导的过敏蛋白,可引发呼吸道过敏;易与蒿属、藜属等植物花粉存在交叉反应

症状:喷嚏、鼻塞、眼痒、咳嗽、气喘等


image.png

10. 冷蒿 (Artemisia frigida Willd.)

科属:菊科蒿属

分布:山坡、丘陵、沙地或撂荒地

致敏机制:过敏原Art v 1,Art f 2, Art f 3等,属于泛过敏原群体,易引发交叉过敏反应

症状:喷嚏、鼻塞、眼痒、气喘、胸闷、咳嗽等

image.png


11.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

科属:菊科蒿属

分布:田边、荒坡、路边及农村稻田旱地。

致敏机制:花粉中含有多种主要致敏蛋白,包括与 A. vulgaris 同源的 Art v 1、Art v 2、Art v 3,以及近期研究发现的Art an 7(类半乳糖氧化酶),这些蛋白均具备高度 IgE 结合能力,易引发 IgE-介导的 I 型变态反应;其花粉粒小,扩散远,致敏性极强

症状:喷嚏、鼻塞、眼痒、流泪、喘息或胸闷等花粉性变态反应(鼻炎、结膜炎、哮喘)


image.png


12.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 Kit.)

科属:菊科蒿属

分布:常见于荒地、田边、山坡草地。

致敏机制:其花粉中的主要致敏成分,并与其他植物具有交叉抗原

症状:喷嚏、鼻塞、眼痒、咳嗽、气喘等典型过敏反应


image.png

image.png


1、避峰出行

及时关注花粉浓度预报,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尽量选择雨后、阴天或傍晚出行。外出时戴口罩、墨镜/防护眼镜,有助减少鼻腔与眼部刺激。

2、室内卫生管理

定期保证室内清洁、换洗空调/空气净化器滤网,避免在室外晾晒衣物。

3、日常防护

外出佩戴N95口罩、防风镜,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洗脸、漱口,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调整饮食,避免辛辣、生冷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D。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进行室内运动。

4、药物管理

当出现轻度症状时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剂(如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中重度症状需联合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症状严重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

5、家庭绿化选择

如有家庭庭院,应避免种植高致敏植物,多采用低过敏或观赏树种,减少花粉源释放。

本文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课题《城市园林致敏与飞毛飞絮植物防治对策研究》支持。该课题围绕我国主要气候带城市园林高致敏及飞毛飞絮植物种类及其致敏特性、城市园林植物致敏及飞毛飞絮污染全周期防治技术等内容开展系统研究,旨在为科学治理城市园林植物致敏与飞毛飞絮污染,提升绿地生态健康福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与管理决策建议。

image.png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公众号

编辑:图布斯新媒体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