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旅人物|童寯:现代建筑 + 园林研究的双料大神!

2025-09-19 15:40
3607

image.png

他是被时光轻掩的建筑泰斗,名字陌生却足迹深远 —— 以现代建筑实践参与中国城市蜕变,用毕生心血为江南园林立传,他便是童寯,一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默默筑牢文化根基的行者。

image.png

“童寯(jùn)—— 这两个字怎么读?他是谁?”


直到今天,不少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都会生出这样的疑问。他不像同时代的梁思成、杨廷宝那样,常出现在建筑史的通俗叙事里;


晚年时,这位与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并称 “中国建筑四杰” 的学者,甚至未出现在行业理事会名单中(1966 年、1980 年中国建筑学会第四、五届理事会的名单)上,仿佛成了被时光悄然忽略的人。

image.png

可 “被遗忘” 从不等同于 “无分量”。恰恰相反,这个陌生的名字背后,藏着中国现代建筑与文化传承的双重重量:


他是第一批将西方现代建筑理念本土化的先行者,为行业破局开路;是战火中设计 120 余件作品、撑起城市 “现代骨架” 的实践者;更是在江南园林日渐荒废时,以一己之力完成系统研究、为传统文化 “立传” 的拓荒者。


他,是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的先驱,著名建筑学家童寯 —— 一位名字偶尔被淡忘,却用一生填补时代空白、分量千钧的 “隐形泰斗”。

image.png

image.png

童寯的价值,早在求学时期就已显露 —— 他是中国第一批远赴海外系统学习现代建筑的人,更是少数能跳出 “模仿” 陷阱,将西方理念与中国实际完美融合的先行者。

image.png


1900年童寯出生在东北一个满族家庭。父亲恩格是家族里第一个读书人,整天抱着经史典籍钻研,童寯从小在一旁耳濡目染,那些诗词里的意境、典籍中的智慧,悄悄在他心里扎了根,让他打下了扎实的古典文学底子。

1921 年,童寯考入清华学堂高等科;1925 年毕业时,他做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 —— 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求学。那时候,中国的现代城市与建筑事业才刚刚起步,像一片待开垦的土地,而童寯,正是带着 “为这片土地播撒建筑火种” 的想法,踏上了异国求学之路。

image.png

在宾大,童寯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范文照、杨廷宝、梁思成、陈植…… 这些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坚力量的人,都曾在这里求学。


他们在归国之后,积极活跃在建筑设计、建筑研究、建筑教育以及建筑管理等诸多领域,对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mage.png

离开美国后,童寯到欧洲环游了四个月,画了许多画,也目睹了新建筑运动的成就。

从童寯后来所遗留下来的 1930 年旅欧日记可以看出,他不仅对于古典建筑如数家珍,而且对于现代建筑的潮流也十分洞悉。

他在沿途所参观的班贝格圣海因里希教堂、比肯多夫圣三王教堂、乌尔姆天主教城市教堂,这些未曾在主流建筑史上出现过的建筑即使在今天看来,都是如此得令人感动和震撼。


image.png

这段旅程,让童寯的视野变得更开阔,也让他确定了自己的建筑态度:不盲目跟风,不固守传统,只做有温度、有实用价值的建筑。 这份清醒,让他成了当时少有的 “破局者”。


image.png

真正的实力,从不在顺境中彰显,而在动荡里经得起考验 —— 童寯的第二重分量,就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用 120 余件建筑作品,为中国城市筑就了最初的 “现代骨架”。

image.png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 爆发,童寯当时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面对学校解散的危机,他第一时间安顿好学生,自己才辗转迁居北平,随后前往上海加入 “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在时局最混乱的十几年里,他没有停下设计的脚步,反而交出了一系列 “里程碑式” 的作品:

image.png

  • 南京外交部大楼

他没有照搬传统宫殿样式,而是提炼中式建筑 “对称、庄重” 的精髓,融入现代建筑的简洁与实用,造价大幅降低,却成了 “现代民族风格” 的典范,让人们第一次直观感受到 “中国现代建筑” 的可能性;

  • 上海大上海大戏院

以流线型设计适配观影需求,内部空间布局灵活,即便放在今天,其功能合理性仍不落后,成为当时民生建筑现代化的标杆;

  • 南京下关首都电厂、首都饭店

从工业建筑到民用建筑,始终坚持 “实用优先”,兼顾美观与成本,为城市功能升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多数人只求 “安稳度日” 的动荡年代,童寯却用一张张设计图,将 “现代建筑” 的种子播撒在南京、上海等城市的土地上。这些建筑不仅服务于当时的民生与发展,更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 “活教材”,证明了他在实践层面的顶尖水准。

image.png

如果说建筑设计是童寯 “扎根时代” 的实践,那他的第三重分量,则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上 ——


今天中国学界普遍认为,童寯是近现代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一位学者。


在江南古典园林日渐荒废的年代,他以一人之力,完成了现代意义上第一次系统的园林研究,填补了学术领域的空白。

image.png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童寯在研究西方建筑的同时,发现江南园林正慢慢消失:有的被改作仓库,有的假山倒塌、池水干涸,就连苏州名园也日渐萧条。“这些园子藏着中国人的生活哲学,绝不能就这么没了!”


没有经费支持,没有助手协助,他从 1932 年开始,用五年里的每个星期天,揣着纸笔、卷尺,独自穿梭于江苏、浙江 27 个县市。


交通不便,他就靠步行丈量;遇到荒废的园子,他软磨硬泡求看门人开门;有两次因反复测量平面图,被当成 “可疑人员” 带到警察局问话,第二天依旧准时出发。五年间,他走访了 109 处私家园林,手绘上百张精准的平面图,整理无数文献资料,最终写成《江南园林志》。

image.png


这本书,是中国第一本用科学方法研究造园理论的专著,梁思成读完后惊叹:“在繁忙的设计工作中,能把研究做得如此透彻,既有实测图,又有文献考证,更藏着对园林的真心热爱,这是一部难以超越的杰作!”


正是这部书,让快要被遗忘的江南园林重新走进公众视野,更为后来的园林保护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image.png

真正的学者,从不会因年岁增长停下脚步。童寯的第四重分量,体现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 —— 即便身体衰弱,即便园林研究早已奠定他的地位,他仍想着 “让更多人读懂园林”,做传统文化的 “传灯人”。

image.png

建国后,童寯回到南京工学院任教,再也没有踏足江南园林。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 他怕看到曾经精致的园子在动荡中变了模样,只能托朋友打听 “拙政园的荷花还开吗”“个园的假山还好吗”。这份牵挂,让他在晚年动笔写就《东南园墅》

image.png

与偏重理论的《江南园林志》不同,这本书用英文写成,面向普通读者,篇幅不长却字字恳切。他不讲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聊 “园林与文人的关系”“叠石的小技巧”“东西方园林的差异”,甚至写下 “西方园林悦目,中国园林会心” 这样直白又深刻的感悟。他想让世界看到:中国园林不只是 “好看的院子”,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1983 年 3 月,童寯在病榻上口述完《东南园墅》的最后一部分,两周后平静离世,只留下一句 “情趣在此之重要,远甚技巧与方法”。这句话,恰是他一生的写照:无论是做建筑还是研究园林,他都凭着对专业的敬畏、对文化的热爱,做到了极致。

image.png

直到今天,依旧有很多人读不出 “寯” 字的读音,记不住 “童寯” 这个名字。


可这又如何?他设计的建筑仍在城市里伫立,服务着一代又一代人;他写的《江南园林志》《东南园墅》仍被反复翻阅,指引着园林研究与保护的方向;他从未平庸 的一生,早已成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面镜子 —— 照见真正的价值,从不需要靠名气标榜,只需用实力与坚守,在时代里留下扎实的印记。

image.png

童寯用一生证明:真正的价值,从不需要靠名气标榜。当我们读懂他的分量时,便读懂了一位学者对专业、对文化最纯粹的坚守。


园旅人物长期更新,敬请期待……


我们为广大园林从业者搭建了多个【园林主题社群】,如果你:

找不到学习、交流园林的地方?愁没货源和项目机会?
欢迎根据自己的需求,扫描下方二维码,申请加入社群。

image.png

image.png

                               

来源:园旅学苑公众号

编辑:图布斯新媒体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