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怀,园林的八种造景手法

2025-09-19 15:41
3615

1.webp2.webp

园林之美,在于意境。古代文人造园,讲究移步换景、步移景异,或幽深不尽,或豁然开朗,实中生虚。

苏州园林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座园林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是历代艺术家和工匠们智慧的结晶,它们见证了苏州乃至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设计上遵循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原则,其园林之美不仅是供人观赏的景观,更是满足人们居住、休憩、社交等多种需求的空间。通过园林中的山水、建筑、植物等景观元素,营造出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氛围和情境。

微信截图_20250919150702.png

《借景》 —— 乾坤挪移,揽天地入怀

中国人向来讲究与天地同参,借景之妙,恰似移星换斗,将园外山川风月巧纳于咫尺园囿。颐和园把西山翠影、玉泉塔尖借入湖中画卷,让园林边界消弭,视野骤得旷远。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造景手法,就是将园林外的景物“借”到园内,扩大视觉空间,丰富景观效果。

3.webp

园林之美首在 “融和”,不着痕迹地将园外之景与园内之境汇于一体,消弭人工与天然的界限。如颐和园借西山夕照、玉泉塔影入画,“窗含西岭千秋雪” 之妙境尽在眼前,远方山峦绵延、塔影绰约,园内湖光潋滟、亭台错落,内外景致相映成趣,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

借景亦重 “含蓄” 之美,非一览无余,而是半遮半掩,引人遐思。恰如拙政园借隔墙邻寺的梵音钟磬,风送声来,如空谷传音,隐隐约约,撩人心弦。那隔墙之景虽不可全见,却因这含蓄的转借,给园林添了几分清幽深邃、意韵悠长的气质。

4.webp

▲拙政园看向北寺塔

5.webp

▲透过冰梅纹花窗遥望北寺塔

6.webp

▲拙政园中园隔院邻借宜两亭

借景讲究 “因时制宜”,顺四时而变,应朝暮而异。不同时刻、不同季节皆有景可借,宛如一部自然的变奏曲,尽显中国文化中对自然韵律和生命律动的敏锐感知与尊崇,将天地之美、四时之序浓缩于园林一方天地。

7.webp

▲沧浪亭借景葑溪

8.webp

▲寄畅园借景龙光塔

微信截图_20250919151021.png

《框景》 —— 寸眸凝萃,锁刹那永恒

从设计美学而言,框景讲究 “构图之精”。园林的门窗、洞门等框式结构,经精心布局,宛如画框般精准截取园中的山水、花木、建筑等景致。

9.webp

框为实,景为虚,透过框之实,窥探景之虚,虚实之间相互映衬,拓展了空间的想象维度。漏窗之框,格栅为实,透空处为虚,窗外的花影摇曳、竹枝摇曳,虚实变幻,如梦幻泡影,似真似幻。

恰如《老子》所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在这实与虚的交织中,园林景致有了灵动的气韵和无尽的回味。

10.webp

▲拙政园别有洞天

11.webp

▲留园林泉耆硕之馆

12.webp

▲狮子林

每一处框景皆如一句凝练的诗行,等待知音解读。园林中的亭框住一池春水,仿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的诗意写照。

古人将诗意的生活理想寄寓于园林框景之中,于一方框内,观照自然万象,体悟天地大美。
13.webp

▲拙政园

14.webp

▲拙政园

15.webp

微信截图_20250919151400.png

《漏景》 —— 犹抱琵琶,撩疏密雅趣

漏窗给景观空间增加了层次和间隔,尤其当光影从窗中透过,造成了光与影的对比,明与暗的对比,带来不同的空间景致,独具东方韵味。

16.webp

漏景首先体现在 “疏密有致” 的韵律感上。园林中的漏窗、花墙等元素,通过精心雕琢的镂空图案,巧妙地调节了空间的疏密节奏。那或繁密精致如锦缎花纹、或疏朗简洁似写意笔触的漏孔,让观者的视线在实墙与透空之间穿梭游走。

当阳光透过漏窗洒下,光影斑驳,地面仿佛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宛如一幅天然的光影水墨画。

17.webp

▲沧浪亭花窗

18.webp

▲沧浪亭花窗

19.webp

▲狮子林漏明墙

20.webp

▲留园屏风

21.webp

▲狮子林

漏景还承载着 “文人雅趣” 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里,园林是修身养性、寄托情思的理想之地。

漏景作为园林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成为文人墨客们抒发才情、表达心境的独特载体。他们在漏景前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审美意趣融入其中。

22.webp

23.webp

微信截图_20250919151742.png

《障景》 —— 曲径通幽,藏悬念万千

障景妙在 “藏露相生” 之巧思,园林入口或通幽小径处,常以假山、照壁、屏风、翠植等元素巧妙布局,如同一层层神秘的面纱,将园内景致半遮半掩。

恰似《红楼梦》中大观园入口处的翠嶂,“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

24.webp

这翠嶂便是障景的精妙运用,它避免了园林景色的一览无余,先藏起园内的清幽深邃,却又通过若隐若现的轮廓、错落有致的层次,泄露一丝其后的旖旎风光,撩拨着游人的好奇心,使入园之路充满期待与探索的乐趣。

25.webp

▲沧浪亭入口设山

26.webp

▲拙政园入口设山

障景亦重 “曲径通幽” 之境营造。古人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障景常与蜿蜒小径相依相伴,引导着游人在迂回转折中前行。

它摒弃了直白与仓促,用含蓄的笔触勾勒出园林的深邃意境,使游人在漫步间,心境从尘世的喧嚣逐渐沉淀为静谧的悠然细细品味园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所蕴含的幽情雅韵。
27.webp28.webp

▲留园

微信截图_20250919152028.png

《对景》 —— 眉目传情,塑呼应妙境

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景与景之间互相为对。对景的设置往往需要考虑视线的方向、距离、角度等因素,通过设计,使得在园林中两处观赏点可互对欣赏。

29.webp

园林之中,亭台楼阁、山水花木皆非孤立存在,而是两两相对、遥相呼应,恰似棋盘上的星罗棋布,在错落有致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秩序与和谐。

它不仅仅是景物之间的简单对视,更是意境营造,情感与心灵的交融与对话。当明月高悬,月洞门与园内的水榭相对,月光洒在水面,波光粼粼,水榭的倩影倒映其中,宛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静谧与温情。

30.webp

▲拙政园倒影楼与宜两亭

31.webp

▲拙政园见山楼与松风水阁

32.webp

▲拙政园

33.webp

▲拙政园

对景还承载着 “和而不同” 的文化理念,虽然园林中的景物两两相对,但每一处对景都各具特色,绝无重复之感。

亭台有亭台的精巧,楼阁有楼阁的恢宏,山水有山水的灵秀,花木有花木的娇艳。它们在相互呼应的同时,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个性,共同汇聚成园林丰富多彩的特色风貌。

34.webp

▲网师园

35.webp

▲退思园

微信截图_20250919152405.png

《添景》 —— 锦上添花,延绵韵悠长

36.webp

通过在前景与背景之间合理添置景物,拉伸了视觉深度,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让园林有限的空间衍生出无尽的意趣。

添景顺应自然之理、契合园林之性,让园林在人工与天工的交融中,展现出一种质朴而深邃的生态美学。

37.webp

▲网师园

38.webp

▲网师园

39.webp

▲拙政园

40.webp

▲拙政园

微信截图_20250919152640.png

《隔景》 —— 欲扬先抑,酿惊喜跌宕

隔景擅于 “分而不断” 的空间塑造。园林之中,回廊、花墙、屏风、假山等元素皆可作为隔景之具,它们似断非断,巧妙地划分空间层次,使园林景致仿若多幕剧般逐次展开。

恰如《园冶》所云:“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

41.webp

隔景亦深谙 “藏露相济” 的含蓄韵味,其将园林景致有选择地遮蔽与显露,宛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引人入胜却又留有余韵。

每一处隔景都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视觉叙事,将园林的美含蓄地编织进这藏与露的节奏里,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敛深沉、婉约含蓄的审美特质,让园林景观在含蓄蕴藉中绽放出别样的魅力。

42.webp

▲怡园复廊

43.webp

▲拙政园水廊

44.webp

▲耦园

45.webp46.webp

▲拙政园

微信截图_20250919153002.png

《夹景》 —— 画龙点睛,赋灵魂升华

夹景在于将画面中的景物 “收束聚焦”,当人们的视线沿着特定的通道前行时,两侧的景物如列队的仪仗,将目光自然地引向远方的主景,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引导。

这种收束式的构图,摒弃了周围的繁杂与喧嚣,精准地突出了核心景致,恰似绘画中的聚焦技法。在有限的视野范围内营造出深邃而富有层次感的画面效果,强化了景观的秩序感与节奏感,展现出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美学特质。

47.webp

夹景亦重 “层次递进” 的空间营造,两侧的景物并非单一的重复,而是依据距离远近、高低错落等因素,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远近相依、层次分明的夹景,不仅拓展了园林空间的深度与广度,更增添了景观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48.webp49.webp50.webp

▲沧浪亭小径

                                                              往期案例回顾51.webp                                                                    

▲中国建筑八大派系丨领略中国的建筑美学!

52.webp

▲华夏建筑史的起源: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53.webp

▲宋代建筑解读: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的交融

注:感谢三品设计授权分享,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和交流。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您的理解和包容!                                                      

微信截图_20250919153701.png

                                             

来源:秋凌景观设计

编辑:图布斯新媒体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