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生:如果——致“地球之子”老俞
如果
——致“地球之子”老俞
得知你遇难,我一宿没睡,心很痛也很乱,像失去亲人那样心痛,比失去亲人心情更复杂,思绪也更混乱,一时很难梳理清楚。
大学同窗四年,曾经在一室同住,不敢说是你的密友,因为我俩个性和学习、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当年我常常晚归宿舍影响你的作息,引起你的不悦,我一直深怀歉意。
专业上你是同学公认的楷模,难以望你项背。你几乎把全部时间都用于学习知识,走路、吃饭、上厕所、洗脚都在学习,很容易给人留下不合群的印象。当时外语是最难的考研门槛,你大学英语从零基础苦读四年,以优异成绩考取硕士研究生。你从大学本科园林植物专业转向规划设计领域,在专业相对固化的当年,这中间存在不小的跨度。你从小众的园林植物到大尺度自然生态,再到风景名胜区规划、城乡规划、世界遗产保护、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不断拓展专业外延和社会影响。你后续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设计专业学习,在SWA设计事务所的工作以及在北京大学教学、研究和规划设计的实践经历,让你如虎添翼,不断创造各种传奇。大家都能看到你的才气、勤奋和执着以及带来的成就,我更钦佩你与生俱来的洞察力、勇气和能量。你在宏观尺度所表现的能量与近距离所显示的深沉于一身,这种强大的反差让我怀疑我俩根本就不是一个“物种”。
然而,在专业表述和学术批评方面,我有很多不解,曾经多次和你探讨,能不能温柔一点,能不能婉转一些,能不能多留一点余地,抑或不那么犀利、那么咄咄逼人,你常常淡淡地一笑了之,不置可否。
比如,非要用大生态观来对比传统园林吗?传统园林是中华文明基因载体,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文化遗产,也是当代风景园林创新的源流。事实上传统园林的挖掘、抢救、保护工作还远远不够,今天中国传统园林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仍需要提高。虽然传统园林存在简单化、庸俗化复制现象,城乡建设也有过度装饰、过度美化、过度浪费问题,但我们应该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和创新,而不应该简单否定传统。
还比如,非要用“反规划”来激发规划方法创新吗?四十多年快速城镇化发展需要城乡规划理论、方法和实践不断创新,在众多城乡规划理论、方法和实践创新中,“反规划”的概念仍显得十分刺眼。其实,我对“反规划”的勇气是十分欣赏的,只是对这种过于“偏激”表达有些疑虑。我理解,“反规划”并不是反对规划,更不是与规划对立,它应该是规划新的角度,强调生态保护优先,强调严格限制城市建设开发边界,它不仅对城乡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创新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对生态文明国家战略和宏观尺度环境治理也有一定贡献。如果当初“反规划”用“逆向规划”或“规划新视角”等温和的概念表述,会不会效果更好?
再比如,非要把“海绵城市”说的那么完美吗?我不太赞成所谓“海绵城市之父”的称号,过分夸大专业理念和个人作用,不一定利于行业上下游协同和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建设开发对自然水循环的破坏,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海绵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协同多种技术,考虑全生命周期养护管理和监测,以及社会层面多方参与才能实现。由于“海绵城市”技术、专业协同、实施能力尚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很多“海绵城市”解决城市内涝、管理雨洪的功能不尽如意,达不到预期效果,一些地方也存在铺张浪费情况。“海绵城市”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上下游多种技术长期磨合,需要社会各方协同长期坚持。我不赞成关于“海绵地球”的探索,也曾质疑“海绵地球”的意义,难道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不够多吗?自己方案足够好吗?地球的事情非要你管吗?
这些不解,令我十分纠结。可以肯定的是,你的能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你的影响和传播力也远远超出学科、行业甚至国界。你成功地激发了风景园林行业前所未有的深刻讨论;你引发了全社会对风景园林和相关行业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你让全世界对中国风景园林学者刮目相看,让风景园林的“中国方案”有一点世界意义。我的胆识和平庸之见永远不可能达到你的境界,我永远不可能拥有你的洞察力、勇气和能量,我永远不可能成为你。但,如果我真的是你,世界只是多了一位平淡无奇的凡人,世界将少了一位惊世骇俗的奇才,那世界将多么无趣!我多么期待继续和你一起思考,深入讨论,哪怕看法不同,哪怕一直争论下去,为了有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此时,我已泪流满面,更加舍不得你离去,只有祈福你在另外一个世界更加精彩!
李如生
2025年9月25日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图为参会代表合影,下图左为俞孔坚、右为李如生)
来源:中国园林杂志
编辑:图布斯新媒体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