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砖的透明革新:从室内配角到建筑主角
各位设计师
大家好!
当玻璃砖
不再只是透明
而是成为建筑的语言
又将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玻璃砖
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材料
自20世纪初问世以来
凭借其透光性、隔热性、隔音性
和隐私保护能力
在建筑领域中占据了特殊地位
它不仅能够将自然光引入室内
减少人工照明的需求
还能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维持视觉连通感
传统的玻璃砖多用于
浴室隔断、室内窗户、楼梯间
以及非承重外墙
为空间增添一抹现代而轻盈的气质
然而,随着建筑设计与材料技术的不断创新
玻璃砖正逐渐摆脱传统的功能性角色
成为建筑师表达创意、重构建筑语言的媒介
今天我们将通过三个特色项目
来展示玻璃砖如何以非凡的方式
重塑建筑的可能性
北京西红门橡树湾售楼处项目
展现了建筑材料如何超越功能属性
成为空间叙事与艺术表达的核心媒介
设计团队选择实心玻璃砖(水晶砖)
不仅因其透光、隔热等物理性能
更因其外形近似红砖却质感现代
通过新与旧、虚与实的对比
隐喻“时光”的沉淀与进化
呼应华润置地“时光系”楼盘的核心理念
项目将玻璃砖与红砖结合运用
约14,500块砖材共同砌筑,总重超10吨
这种材料并置直观展现了
经典与现代、厚重与轻盈的对话
进一步深化了“时光”的设计构想
曼谷浸信会学生中心
坐落于曼谷密集的城市肌理之中
毗邻一座与机场直接相连的火车站旁的
一处主要路口
在重塑建筑语言的过程中
设计团队刻意避免明显的象征符号
以确保空间对更广泛的社区保持开放与包容
在初步概念确立后
设计师开始寻找
能够呼应建筑叙事的材料灵感
并注意到一个常被忽略的细节
每块空心玻璃砖最初都是
由两个空心半块在高温下熔接而成
基于这一观察
设计决定直接使用这些
“未完成的半块空心玻璃砖”
打造出一面宛如水波荡漾、光影流动的外墙
这一意象的生成
巧妙地与Baptist(浸信会)的宗教象征
产生了含蓄的关联
该项目充分展示了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
建筑干预如何平衡
功能需求、材料实验与象征表达
将一栋传统社区建筑转化为
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地标
上海武夷路M Stand咖啡店项目
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及其团队
主持改造
项目采用“留改拆”更新手法
不仅新增了开放式连廊和垂直绿化空间
还将内部两建筑间的空地合围成小院落
而沿街面的玻璃砖与水磨石组合墙体
成为了最吸睛的焦点
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又有极好的透光性
这种创新组合创造了
集粗犷和精致于一体的丰富层次空间
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墙体高至6米,与钢结构相结合
形成了一个“挑空雨棚”的视觉效果
规整的玻璃砖水磨石组合和
大面积玻璃的使用
让整个建筑立面显得非常壮观
武夷路M Stand项目
作为武夷路城市更新项目的重要点位
展示了如何通过材料创新和设计手法
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活力
玻璃砖与水磨石的组合不仅是一个立面设计
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粗犷与精致的媒介
为城市街景贡献了独特的视觉地标
体现了城市更新中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平衡
通过这些项目我们了解到
玻璃砖不再只是一种实用的建筑材料
而是建筑师手中具有高度表现力的媒介
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和设计观念的不断开放
玻璃砖有望在更多建筑类型中
实现突破性应用它既是光的容器,也是空间的雕刻者
持续推动着
建筑与环境、人与材料之间的对话
走向更深远的境界
(文中所使用图片源自公众号 弘石设计HSD和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问题,请及时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我们将即予以删除处理。)
来源:材料在线公众号
编辑:图布斯新媒体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