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赋能造园行业的破局之道
园英会最新分享圆满落幕!特邀林院长作为主讲嘉宾,围绕“谋变·破局·新生”三大关键词,深入剖析了景观行业在当下的转型路径与运营心法。以下为分享内容精编,带你重回现场,聆听林院长的真知灼见。
林院长开篇指出,中国景观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向:从规模导向走向品质导向。传统设计院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林院长以美日为例,指出“小型专业化事务所”正成为行业主流。告别粗放,拥抱精细,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经济下行,需求嬗变。地产与政府增量市场萎缩,用户进入“低欲望时代”,更追求个性化、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林院长强调,庭院作为个性化生活的最佳载体,正从“大景观思维”中脱颖而出,成为深耕细分、追求极致的新赛道。
林院长坦言,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核心挑战集中在“模式、技术、流程”三大重构上。
●客群逻辑之变:从B端到C端
过去依赖“资源型”获客,满足的是“甲方需求”;如今必须转向“市场型”获客,洞察的是“用户情感与生活方式”。原有的销售模式已然失效,重建市场触达与信任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技术认知之壑:从粗放到精致
公建化、“俯瞰规划”的设计思维已不再适用。庭院设计需要的是“沉浸体验”思维,深度理解材料、工艺、植物与人的互动。打破技术认知壁垒,重建生活美学的情感表达,是技术重构的核心。●工作模式之困:从割裂到融合
传统设计中,设计与施工严重脱节;而庭院模式要求设计、采购、施工、养护高度一体化。设计师不再是图纸交付者,而是空间营造的全流程掌控者。这对设计师的综合能力与团队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挑战,林院长提出了“差异化经营模型”作为破局之道。
●IP赋能,精准定位
以“个人IP + 企业IP”双驱动,聚焦现代简约、自然山水、欧式等细分庭院品类,建立如“山水庭院专家”的鲜明标签。●小规模经营,轻资产运营
控量提质,拒绝规模扩张。培养复合型全能团队,老板角色也应转变为“首席全能官”,亲力亲为,贯穿全程。●极致差异化,匠心筑壁垒
林院长强调,要克制扩张冲动,回归“一生一事”的匠人精神。以匠心打磨替代贪大求全,才能真正构筑竞争壁垒。●庭院是“会呼吸的艺术品”,拒绝用“工程材料价”衡量
●稀缺性:定制材料/非遗工艺/唯一场景的不可复制
●情绪价值:唤醒记忆/陪伴成长/五感疗愈的情感连接 庭院绝非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一件“会呼吸的艺术品”。林院长在分享中强调,其真正价值在于两方面:一是“稀缺性”,二是“情绪价值”。所谓稀缺,源于定制材料的精挑细选、非遗工艺的细腻传承,以及每一处场景的不可复制——它们共同赋予庭院以独特性和永恒感。而情绪价值,则远远超越物质层面,它关乎记忆的唤醒、成长的陪伴,甚至是五感之间的微妙疗愈。一座好的庭院,不应只被看见,更应被感受;它是人与空间的情感对话,是心安之所、灵栖之地。
在AI技术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重复性、标准化的劳动正迅速贬值,而人的“艺术审美力”反而成为真正难以被机器替代的竞争力。林院长提出,“审美力”应包含三个维度:共情力——读懂人与地的情感语言;批判性思维——审视传统、突破定式;以及超越想象——敢于创造未曾存在的体验。这三者合一,才是未来庭院设计师塑造价值的核心能力。 从“大景观”到“小庭院”,不仅是赛道的转换,更是经营哲学与生命态度的重塑。林院长以“从生存到新生”总结这一跃迁:精准定位、轻量运营、差异竞争、匠心坚守。
林院长结语:“慢即是快的新生。坚守细分赛道,以匠心回应时代需求,我们终将实现从‘生存’到‘新生’的跨越。”
📣 互动专区:聊聊你的想法!
听完分享,您最深的感触是
A. 终于有人把“情绪价值”说清楚了!B. 从B端转到C端,是我们正在闯的关。C. 匠心运营,慢就是快,说到心坎里了。D. 我要立刻去打磨自己的IP标签!
快来评论区留下你的选项(可多选)或分享更多想法吧!
来源:园英会
编辑:图布斯新媒体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