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雅韵传承——专访苏派园林与盆景艺术大师徐大龙

2025-09-09 14:46
5057

       青瓦白墙映天光,曲径通幽藏画意。在江南水乡的氤氲诗意中,徐大龙与园林盆景艺术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作为江苏常州籍的江南园林与盆景艺术专家、苏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他以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绽放出别样光彩。近日,我们走进他的杜鹃山庄,探寻这份雅致背后的匠心与情怀。

image.png

       一、缘起江南,情系园林

       小时候在园林里奔跑,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青石板上,听雨滴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那种美是刻在骨子里的。”徐大龙的话语里满是对童年的眷恋。江南园林的诗意景致,如同一颗种子,在他心底生根发芽,成为他投身园林与盆景艺术的源动力。

image.png

       这份热爱,支撑着他踏上漫长的专业求索之路。为夯实理论根基,他远赴上海复旦大学深造,在古籍与现代理论中汲取养分;为习得苏派艺术精髓,他不辞辛劳遍访业内前辈,从选材造型到布局造境,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研深究。“前辈们常说,搞艺术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打磨。”正是这份研学韧性与传承自觉,让他逐渐领悟到苏派艺术“精巧古雅、意境悠远”的真谛。

image.png

      二、设计之道,天人合一

       在园林设计领域,徐大龙始终坚守“天人合一”的理念。他认为,好的园林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自然的对话。多年来,他主持的全国性项目皆因地制宜,将地域山水与人文特色巧妙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

image.png

       在常州城市公园的设计中,他的理念得到了完美诠释。“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河一石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做的是读懂它们,让它们以最美的姿态呈现。”他保留了园区内的原生古树与水系,以自然山水为骨,巧妙嵌入亭台廊桥等传统元素,让公园既具备生态调节功能,又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市民休憩赏景的“城市绿洲”。

image.png

       三、盆景之魂,立体诗画

       走进徐大龙的杜鹃山庄,仿佛置身于一座盆景艺术殿堂。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枯干老枝,在他“粗扎细剪”的妙手下重焕生机,或苍劲古朴,或灵动精巧,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幅“立体诗画”。

image.png

       “盆景艺术,贵在循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徐大龙说,他从不刻意追求奇形怪状,而是顺着树木的天性,将桩、石等元素浑然融合,让作品气韵流畅、意境悠远。其代表作水石盆景“倚空石壁”,取法文征明诗意,造型通灵,将山水意境浓缩于方寸之间,其“取其画本”的创作理念更是被诸多名园借鉴,成为苏派盆景艺术的典范。

       四、传承之责,分享之乐

image.png

       “艺术不是孤芳自赏,只有让更多人了解、热爱,才能真正活起来。”徐大龙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他将杜鹃山庄打造成以杜鹃花为特色的生态园区,既展示盆景艺术,又承担起文化传承与科普教育的功能。

image.png

       这些年,他走进校园、深入社区,开设讲座普及园林与盆景知识,用生动的案例和通俗的语言,让更多人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他还撰写了《徐大龙教学实例解析》,将自己的经验与心得分享给业内同仁,甚至走向国际艺坛,让中国园林与盆景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image.png

       如今,徐大龙的事迹已被收录于《中国艺术领袖》《国之瑰宝•艺术大典》等权威典籍,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在传统艺术传承创新中所做贡献的褒奖。正如他所说:“我这一生,就做了两件事——读懂园林,做好盆景。能为这份雅致的事业尽一份力,足矣。”这份坚守与热爱,正是苏派艺术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传统文脉在当代延续的生动注脚。

image.png

image.png

                                             

来源:中华英才>艺术人生

编辑:图布斯新媒体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