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40 | 谢晓英:以景观设计缔造人文与生态的共生之道 图片


跨界融合的设计者
谢晓英,出生于北京,求学期间得到了北京林业大学与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景观建筑系、阿姆斯特丹建筑学院、Berlage Architecture Institute建筑设计Master Class(大师班)的系统培养,形成了独特的跨领域的设计思想和跨文化的设计语言。从业近四十年来,其设计作品获国内外奖项70余项,现任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跨界融合绿色发展中心主持设计师。谢晓英致力于从绿色发展角度出发,在构建国家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基础设施化的城乡绿色空间和绿色化的市政工程基础设施等层面,探索景观设计统筹多专业协作的最大可能性,助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她致力于探寻因地、因时、因人而异的,与同质化相悖的解决方案,为区域、城市乃至国家树立形象标识,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民心凝聚力与民众自豪感。她关注日常生活与公共空间的联系,关注景观设计对社会关系的良性引导,以专业手段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缓解人的生存压力,激发民众活力与场地生产力,提升“安住”者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将风景融入日常生活,为城市与乡村营建整体的、连续的美丽,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从实践出发的有效助力。
城市更新的破壁者
01
唐山凤凰山公园(2006)
唐山凤凰山公园改造与扩建项目是谢晓英研究公园与城市有机联系的一个起始点。面对这座1960年代的工业遗产,谢晓英以“融合”为设计理念,保留树木、路径、亭廊和雕塑等原有记忆载体,将场地基因、市民生活和新生活方式融合;以“穿行”为设计手段,拆除围墙并植入步道系统,建立起公园与城市生活的多种通道,公园风景与城市生活相融,将孤立的公园转化为城市活力引擎。该项目荣获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景观设计类)。




02
北京杨梅竹斜街有机更新与公共空间营造(2012-)
在该项目中,谢晓英将公共空间视为促进人际交往、和谐共处的重要媒介。通过为住户提供的有针对性的设计,为快速城市化、商业化造成的居民生活质量、生存境况的落差提供有效补偿。后续举办的以胡同居民为“主角”的种植展——“胡同花草堂”,使设计师的角色从“为居民设计”转变为“引导居民自发营造”,从而提升居民个人尊严,重建社群联结,增强居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使当地居民从“不安”到“安住”,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引导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实现环境与社会福祉的双重提升。项目入选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2016);2021年,谢晓英受邀于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巴西里约第27届世界建筑师大会(UIA2021)就该项目作专题演讲。同年,项目入选联合国亚太城市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










跨文明的对话者
01
亚的斯亚贝巴谢格尔公园友谊广场(2019)
谢晓英在该项目中以跨文化融合与和谐共生为特色,打造了象征埃塞俄比亚对外开放国家形象和民族团结核心价值的首都中央公园;以造福当地民众为使命,以卓越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敬业精神和责任感,获得了埃塞俄比亚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赞誉,成为两国共建可持续发展的标杆案例。2020年9月,埃塞俄比亚阿比·艾哈迈德总理亲自授予她“埃塞俄比亚国家荣誉证书”。2021年,项目入选《中央企业海外社会责任蓝皮书(2021)》优秀案例。2022-2023年,该项目荣获ENR全球环境奖(2022年),入选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布的《绿色“一带一路”10周年创新理念与实践案例》(2023年),公园广场主场景被两国政府联合发行的《中埃建交五十周年》纪念邮票永久铭记。



02
埃塞新国家宫(Chaka House)及查卡智慧生态新城(Chaka Valley)选址、策划、规划与启动区设计(2021)
应埃塞俄比亚阿比总理邀请,谢晓英带领团队承接该项目,因地制宜地进行自然资源管理与规划选址布局。她创造性的将非洲生活智慧、东方山水布局理念与现代低影响开发技术结合,在多元文化对话中催生本土化可持续发展路径,让亚的斯亚贝巴成为非洲的伟大城市和埃塞俄比亚民众的共同家园,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低碳建设的典范。2024年接受埃塞俄比亚·艾哈迈德总理请求,谢晓英编写《埃塞俄比亚新城建设指引》,为非洲的新城建设献计献策。




生态智慧的实践者
01
北京中信金陵酒店景观设计(2011)
她开创性地融合生态修复与中国传统山水美学,通过"最小干预-最大修复"策略使受损场地重获生态活力,打造出"建筑生长于自然"的诗意画境,达到中国美学“大象无形”的境界。该项目获得中国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2017),成为中国生态景观设计的典范。




02
鄂尔多斯20+10中小企业园区建筑集群景观设计(2010)
项目邀请了国内外30位知名设计师共同参与了场地内60栋各具特色的建筑单体设计,谢晓英以“互联”和“共享”作为景观设计的切入点,将园区与周边环境的资源进行整合、链接与共享,生态修复工程与造景相结合,将现状贫瘠的冲沟改造为植被茂盛、内容丰富的谷地公园。2011年,该项目入选了在意大利罗马二十一世纪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向东方--中国建筑景观”展。



03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先行启动区(2016)
通过景观先行策略,将绿色基础设施融入市政工程,构建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生态、美学、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多元平衡。2024年,该实践项目获得国际市政工程协会创新奖,验证了"用生态逻辑统领城市发展"的可行性。






城乡纽带的编织者
01
漳州绿道项目实践(2012)
谢晓英将绿道视为加强生态保护与促进城乡统筹的重要纽带,充分利用沿线现有资源,将风景河道、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农林公园(田园综合体)等多种生态形式有机整合。通过串联重要景观节点,并协同水利设施一体化建设,该项目以最低的造价实现了生态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践范围也从漳州中心城区逐步扩展至下属县市。
建成后,这一项目荣获了2021年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并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的高度评价。前国务院副总理吴怡也曾到访公园,并在此拍照留念。





02
厦门海沧区山海城绿道网(2014)
厦门海沧区中心绿地--蔡尖尾山系景观规划设计,是大型动态复合的城市环境建设项目。谢晓英以绿道有机连接分散的生态斑块,为海沧未来发展前瞻性的构建绿色基础设施框架,强化山、海、湖、城交融的地域特色,融入非遗,避免千城一面的同时,为厦门提供观城、观海的地标级旅游目的地。为市民提供开放共享的绿色休闲健身场所,丰富城市绿色出行方式,有利于民生健康,提高城市活力,绿道连接,促进厦门岛内外协调发展。




03
临淄齐文化博物院景观设计(2011)
谢晓英将项目基地内的八座博物馆及其外部公共空间、文化市场,与周边建筑、公园及城市景观带有机整合为一个博物馆公园综合体。这一设计使整个区域更加开放、多元和多功能,不仅成为淄博乃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交流的重要中心,也构成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对话的窗口。





乡土基因的守护者
01
楼纳村田园综合体风景路景观设计(2017)
作为楼纳“‘ 一村一大师’乡村振兴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谢晓英从风景路设计入手,以线连点,以点带面,改善游赏体验环境,引入乡村新业态,活化乡土基因,促进村镇的整体升级。项目入选2018年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提升了中国乡村建设的国际影响力。


02
江西夏木塘村中心景观设计(2018)
谢晓英采用“大地绣花”的微改造策略,以水塘剧场、草坪酒会等景观节点和“乡村花草堂”村民园艺培训计划激活空心村,促进乡风文明,创新乡村产业,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刘奇亦曾到场参与。2019年该项目入选首尔建筑与城市双年展,成为"乡村振兴国际样本"。




03
福建惠安县小岞镇生活艺术岛策划和小岞艺术慢道设计(2017)
谢晓英和设计团队通过"艺术慢道+乡里微公园+海岛花草堂"组合拳,保护小岞原生态的岸线资源和最原真的地方文化。秉承“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理念,发挥惠安艺术资源优势,让艺术与生活融合,使普通渔村蜕变为"生活艺术岛"。以环岛绿道串联起小镇整体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场地注入新的生产力,增强村民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提升环境、人力和社会资本价值。2022年,谢晓英受邀担任惠安县人民政府产城融合发展(城市规划方向)高级顾问。


04
昆山市锦溪镇祝家甸村砖窑文化馆改造景观设计(2016)
该项目与中国建筑设计院本土研究中心崔愷院士建筑设计团队合作完成,谢晓英作为景观设计方以微设计、轻介入的方式参与进来。设计充分利用当地青砖、红砖生产资源,将传统技艺和现代砖砌艺术相融合,不仅唤起醒了场所记忆,延续了场地的文化脉络,也塑造出富有特色的乡村场景,满足了现代功能性需求,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理论体系的构建者
谢晓英通过《安住》《融合与发展》等著作,构建了"景观统筹"方法论体系。2006年至今,建成作品收录于英国权威出版社出版《 30:30当代风景园林》、《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年鉴》、《中国公共艺术年鉴》、《中国建筑艺术年鉴》等国内外记载行业发展的权威性综合性年刊。主持国家级期刊《城乡建设》“统筹建设”专栏;在《世界建筑》、《中国园林》、《风景园林》、《住区》、《景观设计学》、《公共艺术》、《开放时代》、《国际援助》等多领域专业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
工作期间,谢晓英多次受邀国际专业机构参与学术交流,并获得多个国内外荣誉。2001年,她受邀赴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做主题为《拆》的演讲,就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的方法。2015年谢晓英被英国出版社phaidon《30:30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列为世界30位先锋景观设计师之一。2016年她受爱尔兰景观建筑学会邀请在行业年会上做演讲,与欧洲同行专家分享在快速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与思考。2022年,谢晓英接受《艺术中国》专访,分享“以花为媒—一位景观设计师的全球公共艺术计划”。
永不停歇的探索者
从唐山的公园到非洲的国家地标,谢晓英始终拒绝自我重复。正如其所说:"最好的设计是让土地记忆、人的需求与未来可能性在此刻相遇。"她正以不竭的创造力继续书写着景观设计的新范式——那里没有城乡的割裂,没有文明的隔阂,只有生生不息的共生之美。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辑:图布斯新媒体运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