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可持续未来蓝图,设计师系列访谈:李宝勇
当气候变化成为时代课题,人居环境的绿色转型已是从理念到行动的全球共识。在此背景下,国际绿色未来联盟联合国际青年创新大会等国际权威组织设立了“国际城更大奖”,旨在嘉奖那些以远见与匠心,将可持续理念深植于空间营造的设计师及相关组织。
他们不仅是美的缔造者,更是责任的担当者。其作品,超越了形态与功能的表层,是对资源友好的智慧,是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深情告白。从一砖一瓦的取材,到社区生态的构建,他们用设计语言,重新诠释着“诗意栖居”的当代内涵。
为此,我们特别策划本系列访谈,旨在深入这些变革者的思想腹地。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的灵感源泉、技术挑战与人文关怀,洞见绿色设计如何从蓝图走向现实,如何以柔软而坚定的力量,重塑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设计的对话,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思想启迪。愿他们的智慧,能点亮更多创新的火花。
本期访谈嘉宾:李宝勇

规划设计师,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李宝勇工作室主持设计师,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博士后(2022-2025),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挂职,2020-2021),台湾文化大学环境设计学院都市计划交流学者(2015-2016),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2019至今),江西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博士(2014-2018),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设计师/项目负责人(2012-2014),江西农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硕士(2010-2012),西南科技大学城市规划学学士(2005-2010)。
兼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土景观专委会委员,中国林学会园林分会委员,首都高端智库咨询专家,江西省首批高层次人才服务团成员,兼任江西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江西省科技厅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曾挂任赣州蓉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设计作品荣获国际风景园林IFLA-AAPME荣誉奖、亚洲城市更新奖、国际可持续城市更新大奖等。
⑴
国际城更大奖:您是如何开始关注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的?
李宝勇:作为从城市规划本科一路攻读至风景园林博士后的从业者,绿色低碳技术作为一种规划设计理念,似乎在教育经历中从未间断过。但真正令我对于该理念有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始于攻读博士期间接到的一个大型规划设计项目。该项目要求对一座省会城市郊区的一条长达10余公里却严重污染、几近荒废的河道及其周边带状衰落区域进行整体景观综合治理与设计。在设计中不仅仅要对于场地生态进行深度修复和治理,也需要对河道周边社区进行综合整治,赋予场地新的生命,由此我开始反思单一专业视角和短期路径在应对该类项目中的局限性,并思考如何通过绿色低碳方式进行可持续设计。



⑵
国际城更大奖:在您的设计理念中,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占据怎样的地位?
李宝勇:我认为,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应贯穿于项目设计全周期始终,用以统领和引导项目从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到后期管理的全过程。
⑶
国际城更大奖:您认为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对现代人居环境有哪些重要影响?
李宝勇:现代人居环境作为一种生存哲学与智慧的表达,应体现“诗意栖居”的终极愿景。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不仅会对人居环境的物理空间进行重构,也将有效促进环境友好型城市与社区的形成。
⑷
国际城更大奖:您能分享一些您参与的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项目吗?在这些项目中,您遇到了哪些挑战?
李宝勇:我举两个例子。首先是南昌苏圃春蔬景区项目,“苏圃春蔬”景区位于南昌八一公园内,曾是南宋名士苏云卿隐居地、古豫章十景之一,却因设施老化、空间封闭、环境质量下降、活力不足等问题,2020年前沦为“荒岛”,成为城市“闲置资产”。面临这些挑战,我们团队在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和场地调研的基础上,以“豫章苏隐”为主题,通过复建文化场景、激活空间活力、修复生态肌理三大策略实施更新,并引领景区和企业构建“设计-建设-运营”社会协同网络,推动“保护-利用-共生”可持续闭环落地。运营阶段,企业则以“苏园见卿”为内核,融合餐饮、文创、演艺等多元业态,策划全年主题活动,实现从“沉睡”到“顶流”的蜕变——日客流量从不足50人增至2000人,年游客量突破2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800万元,游客满意度达98%,更与八一公园整体更新提升共同获得2024年度风景园林国际最高奖IFLA-AAPME奖,带动了周边区域复兴,成为南昌一处新的文化地标,实现了项目的绿色可持续。

另外一个例子是江西农业大学耕读创意实践基地入口景观项目。场地入口处原有一座不锈钢水塔和两棵倒伏樟树,影响视觉效果,业主方最初曾考虑将水塔迁移,并砍伐歪脖樟树以腾空场地建造基地大门。我们团队经过认真勘察分析后认为,通过针对性设计的介入,完全可以在保留水塔和樟树的基础上很好回应场地的景观与功能需求,方案在得到业主认可后,最终促成了项目“低成本、轻介入、多功能”的方式落地,如今已成为了深受师生欢迎的校园景点——“树下红砖课堂”。


⑸
国际城更大奖:在设计过程中,您如何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居住者的舒适度需求?
李宝勇:设计需要解决的场地问题按其重要程度是可以进行划分的。有的场地需要优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如自然保护区内的营建项目;有的场地则需要首先解决居住问题,如灾后的紧急重建项目。但一般来讲,设计应该同步考虑两者的平衡。实际上,生态环境保护与居住舒适度两者并非对立的关系。通过设计的介入,完全可以使两者相辅相成。当你身边的绿色多了,自然声多了,空气清新了,难道不是对居住舒适性的加分吗?当然,我们设计中也要注意对于特殊情况,如花粉过敏、蚊虫滋生等问题的针对性处理和有效防范。

⑹
国际城更大奖:您在设计中采用了哪些创新技术或材料来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目标?
李宝勇:近些年一些新的材料和技术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工程项目的碳排放。但相比材料和技术,采用可以降低成本造价、提升项目可行性和全周期寿命的设计本身就是对绿色低碳可持续目标的有效回应。记得我的博后导师王向荣教授曾就此举过一个例子:当我们在设计户外空间的步道时,往往会认为采用木质栈道和木质栏杆更加“低碳”“节能”,但这在很多情况下却是一种设计的“短视”,这在于设计者往往忽视了木质景观材料有限的使用寿命,当我们面临不得不每5-8年反复重新购置并更换破损朽坏的防腐木时,难道还能说“低碳可持续”吗?或许造价稍高但经久耐用些的金属栏杆和石板路才是真正绿色和可持续的选择。

⑺
国际城更大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您认为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将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李宝勇:我想,机遇有以下几点。政策支持上:全球多国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绿色发展规划,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为相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技术创新上: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技术不断突破,如太阳能电池效率提升、新型环保材料研发,为设计提供更多环保、高效的选择,降低对传统高污染能源和材料的依赖。市场需求方面: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更青睐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愿意为可持续设计买单,促使企业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国际合作方面:各国在绿色低碳领域合作日益频繁,通过技术交流、资源共享,有助于共同攻克难题,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理念和实践在全球范围传播。
但同时也必然面临一些挑战。一是成本较高:绿色低碳设计在研发、材料采购、生产工艺改进等环节投入大,导致产品和服务成本上升,影响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积极性。二是技术瓶颈:部分关键技术仍不成熟,如储能技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限制了绿色低碳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标准和规范不完善:目前绿色低碳设计和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导致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四是观念转变困难:一些企业和社会群体对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习惯传统设计方式,缺乏转型动力和积极性。

⑻
国际城更大奖:您认为设计师在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面应承担哪些社会责任?
李宝勇:无疑,设计师自身应勇立“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潮头。不仅仅应对设计细节工艺进行严格把关,还应挖掘和发挥设计师的多重价值,给予项目更多的人文关怀。除了对规划设计阶段的关注外,重视落地项目的全周期策划与运营,促进多方受益也是非常重要的。项目如能成为各类积极社会活动交织的“容器”,才能“可持续”。这一点,我们可能要向获得普利策奖的非洲建筑师弗朗西斯·凯雷学习。

⑼
国际城更大奖:您如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普及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的理念?
李宝勇:我首先是一名大学老师和科研工作者,其次是一名设计师。首先,在讲堂上,我会以授课、学术报告、沙龙、培训等各类途径向学生、同行、政府官员和专业工作者传递我的可持续理念。虽然近年来我已在各类场合进行了数十场学术报告,能够与一线从业者面对面进行交流,我想是最有价值的。第二,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一直致力乡土景观、地域景观和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迄今也有幸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省社科基金等近20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资助。中国作为农耕大国,乡土景观中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绿色可继续理念,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第三,作为设计师,我也一直努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的项目设计中,为业主和社会创造出更大价值。应该说,在我的工作中,“教学”、“科研”和“实践”正在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让自己能够在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这一理念中不断前行。
⑽
国际城更大奖:您认为政府、企业和公众在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面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宝勇:首先,我认为三者应目标一致,协同发力,各司其职:政府是主导者与规则制定者,需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发挥核心作用。具体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如碳定价、能效标准,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激励绿色技术;加强监管执法,确保环保要求落地;主导基础设施建设,如新能源电网、公共交通,并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企业是实践主体与创新引擎,需将绿色转型融入经营战略。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如清洁能源替代、循环经济模式,开发低碳产品与服务;主动披露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龙头企业应带动供应链协同减碳,形成示范效应。 公众是基础力量与需求导向者,通过日常行为直接影响市场和社会氛围。践行绿色消费,如减少一次性用品、选择节能产品、参与垃圾分类和低碳出行;通过舆论监督推动企业环保责任落实,并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活动。总的来说,三者需形成良性循环:政府政策为企业提供方向与激励,企业创新满足公众绿色需求,公众意识提升倒逼政策与企业行动,最终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⑾
国际城更大奖:在未来,您有哪些计划或目标来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的发展?
李宝勇:首先,作为高校老师和研究者,肯定需要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通过科研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智慧并努力将其在新时代下继续发挥其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作为设计师,也要利用平时的实践践行多年来坚定不移的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理念。目前,我正以南昌市历史悠久的大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为设计对象,积极组织风景园林、建筑学和城乡规划等专业大学生,联合地方政府、景区与企业等相关各方举办该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更新规划设计竞赛。竞赛核心任务围绕两大维度展开:一是系统性的片区景观更新提升规划,从空间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修复、交通组织完善、文旅业态策划等层面搭建框架;二是精细化的重要节点设计,聚焦片区关键区域打造兼具历史辨识度与现代功能的景观亮点。整体以创建 4A 级景区为目标,通过构建生态友好空间、激活地域文化表达、强化社区参与,推动大百花洲片区从 “遗存空间” 向 “活力场域” 转化,打造豫章水文化特色城市更新典范。也想借助此次活动推动风景园林设计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具备绿色可持续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当地城乡环境高质量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专业力量。目前,我们很高兴的看到,活动受到了各方的积极欢迎和大力支持。总的来讲,不管是教学、科研还是实践,我想,在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设计的发展上,总是“行胜于言”吧。
来源:IASUR城更大奖公众号
编辑:图布斯新媒体运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