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怎么了?丨论述
刚毕业的时候,公司的老板面对我们十几名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云淡风轻地说:“你们在一个行业里工作十年,你们就会是这个行业的专家。”一转眼,我已在景观设计行业里耕耘了十余年,虽不敢自诩专家,对景观设计的内涵倒也确有不少心得。然而还没来得及大展拳脚,景观设计这一行业却突然迎来了寒冬。
景观设计在中国是一门含混暧昧的行业,在高校的学科分类中,与不少专业都有重叠的地方。我毕业于园林专业,拿的是农学学位,同事们既有拿工学学位的景观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也有拿艺术学学位的环境艺术专业的。以至于从业多年以后,越来越说不清自己的专业究竟是什么了。与同行沟通,也没有能够真正辨明各专业区别的。似乎大抵有着南景观北园林的说法,即是在南方通常称我们为景观设计师,到了北方则变成了园林设计。至于个中区别也没有人会真的计较。

我毕业那年,在我母校各位教授的争取努力下,风景园林学曾经一度正式成为110个一级学科之一,成为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并列的人居环境三大支柱。然而仅仅11年后,这个来之不易的一级学科就被取消了。当时已步入职场多年的我尚没有意识到,或许这时景观设计行业的没落之路已悄然开始了。
和建筑设计类似,景观设计行业的繁荣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密不可分。购房者们希望自己的居住环境可以坐落在绿意盎然的公园之中,于是地产开发商们也很快发现了景观设计为商品房带来的溢价可能。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城市的景观环境也从90年代最基本的绿化种植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和市政园林景观或是公共公园动辄数年的开发周期不同,地产项目几乎是建设周期最短的项目类型,所以设计公司也可以伴随快速推进的地产项目实现高效的资金回笼。建筑设计如是,景观设计亦如是。在房地产最疯狂的那几年里,“高周转”的开发模式一度成为下游设计企业高速扩张的动能,和笼罩在基层设计师头上的噩梦。设计公司有源源不断的项目和产值,设计师们也有画不完的图纸和开不完的会。

不仅是一个个地产开发商长成了资本的庞然巨兽,处于行业下游的设计公司也纷纷壮大。一些行业领先的企业分公司遍布全国,旗下设计师员工数千,设计行业成为盛极一时的热门行业。
彼时我也曾隐隐感到不安,要知道设计本就是极具设计师个人特色的行业,百十来人的团队就已很难保证设计成果可以自始至终贯彻主创设计师初始的想法,更遑论数百人的规模下嘈杂的声音。于是大公司们纷纷将景观设计——这门在大学校园里要求博采众长的学科——拆解成流水线上的工种。画手绘、建模型、渲染效果图、排文本、汇报……就像是《摩登时代》里无休止境拧螺丝的卓别林,景观设计师们只能重复自己最擅长的工种,按部就班地形成每一份设计成果交付给业主。
事实上,地产开发商作为景观设计行业的业主甲方,需要的并不是一份巧夺天工的设计“作品”,而是一份满足市场销售需求的设计“产品”。于是,当上游的地产开发商突然停下了脚步,曾经日以继夜的“产品流水线”也不得不停摆下线。

不久前在招聘网站上,一位招聘者提出了一个宏大的问题:
“现在正值景观设计行业的一个转折期,请问你对景观设计行业的理解是什么?”
这其实并非景观设计求职者需要回答的问题,因为景观设计行业的问题远远不是一个尚在求职的从业个体可以影响和改变的。然而,作为一名在行业内坚持了十余年的“专家”,我发现自己其实早就有了答案:
在我看来,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早已在大浪淘沙中分道扬镳,设计“产品”与设计“作品”的工作逻辑截然不同。前者可以在“流水线”上迅速地“生产”出设计成果,以满足业主频繁更新的市场需求,而后者精于景观设计的推敲研究,在专业技术的精进中创作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设计成果。前者需要的人才专而不全,越是能够熟练高效地掌握特定环节的工作软件,越是可以胜任“流水线”上环环相扣的工作节奏。而后者需要的人才全而不专,需要对景观设计全流程上各个环节都能掌控,才能保证自己的设计作品精准地落地呈现。

于是景观设计的从业者也必将走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职业路径:“流水线”上的设计师自然不能胜任全流程的设计工作;执着于作品推敲的设计师也难以承受设计产品迭代的频繁与高速。而行业的规模也将朝着两个不同的路径发展:大公司精于“产品”的研发迭代,用大量的设计师堆叠一条条成熟的“流水线”,完成一代代推陈出新的设计“产品”;小型的事务所精于“作品”的推敲研究,以少数最资深的设计大师创作出一幅幅精彩的景观成果。
这么看来,也许景观设计行业并非遭遇了寒冬,而是终究褪去了原本过于浮夸的酷热。设计市场回归了本该有的冷静,在这之中一些人无奈地接受淘汰,而剩下的人终会支撑起这个行业健康的样子。
只是这个样子尚未实现罢了。

来源:壹阶文化Onestage
编辑:图布斯新媒体运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