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鹏举作品合集

2025年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同时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选的当选院士名单!
据中国工程院官网信息,在2025年的院士增选工作中,共有71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依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2025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7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筑、景观、规划领域,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张鹏举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鹏举
男,汉族,1963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中共党员,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鹏举教授长期扎根内蒙古 ,从事地域建筑教育、科研与实践工作,发展了我国地域建筑学营建思想、方法和实践路径,创建了在地化营建的“平实建造”理论方法,建构了草原人居系统框架,并通过跨国实践,促进了与欧亚大陆草原带国家的文化交流。
主持200余项工程设计项目,获阿卡汗建筑奖、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金奖等国际设计奖 18 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 10 项、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大奖和金银奖 5 项、省部级建筑设计一等奖 31 项以及三联人文城市奖建筑贡献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等多项草原人居相关课题,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 1 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 1 项、出版专著11部。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建筑教育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科技创新成就奖、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草原英才拔尖领军人才等荣誉。是我国新时代地域建筑与草原人居领域的领军人物。
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大师的作品!
西乌素图村民中心
中国呼和浩特,2023
西乌素图村民中心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北郊西乌素图村,是为改善村里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而建的多功能场所。中心包含村民活动用房、多功能厅、社区餐厅和驻村艺术家的展览、聚会空间等。项目建成后不仅为村民日常聚会活动提供了便利,更旋即成为一种社区活化的触媒,为沉寂的村子带来了人气,带动了村子危旧房的再利用改造和新型旅游业的兴起,启动了“西乌素图艺术村”的运营,被自治区政府作为一种老村更新模式向全区推广。







蒙京津冀青少年生态基地科普馆
中国内蒙古,2023
蒙京津冀青少年生态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实践基地”)位于内蒙古多伦县一处初步治理的沙漠中,实践基地内准备启动一座蒙京津冀青少年生态基地科普馆(以下简称“科普馆”),由内蒙古团委倡导并联合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多伦县委政府共同发起实施。建筑设计面临气候寒冷、土质松软、造价限制等多种在地因素,如何梳理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实践基地内的建筑更加自然地融入环境是此次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项目设计对遇到的问题逐一分析取舍,在对场地、地形、气候以及特定使用者的体验关照中实现在地化营造。



马鬃山民宿小镇游客中心
中国内蒙古,2023
马鬃山民宿小镇以呼和浩特石门沟村的既有民居为基础,改造成为集住宿、餐饮、度假等功能的民宿建筑群。本项目即为其中餐饮、服务与接待的公共用房,位于村西南,紧邻入村干道,以半围护态置于民居之侧。



呼和浩特清水河县博物馆
中国呼和浩特,2022
清水河博物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城关镇窑湾村,是一部记录与表现清水河恢弘历史的“百科全书”,集中展示了清水河丰富的地质遗迹类型,丰富的矿产资源,悠久的人文历史,优美的生态环境,突出了黄河、长城、峡谷的壮美景观和清水河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内蒙古少数民族雕塑艺术中心
中国内蒙古,2017
内蒙古少数民族雕塑艺术中心通过将体块相互拉开形成的“光隙”优化采光,类似“房中房”的空间结构亦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内外的气候缓冲带。这种做法体现了建筑师对环境承载力的深度尊重,将设计作为生态修复的参与者。



罕山生态馆和游客中心
中国内蒙古,2015
罕山生态馆和游客中心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北部罕山林场的入口处,功能包括一座生态馆和一座游客中心。生态馆用于展示和研究罕山的生物多样性,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游客中心则用于旅游接待,主要功能为餐饮和住宿,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楼
中国内蒙古,2012
2010年初,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院决定扩大办公场所,易地新建设计楼。我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理层面的精神表达,即,空间的表情和场所的品相。成熟的设计来自于方法而非手法。手法带有个性化色彩,方法则表现为某种逻辑的推演。设计楼位于一个商业小区的角部,场址为一个40×40米的方形用地。在植入一般显性的设计条件时,对于完成基本的形态框架而言,形成了如下的推演过程:形体空间——界面形式——材质构造。





恩格贝沙漠科学馆
中国内蒙古,2011
恩格贝沙漠科学馆项目位于内蒙古库布齐沙漠边缘。当地的土坯民居在经年的雨水冲刷后,自然形成了满布冲痕的质感,仿佛从大地深处生长而出,极富本土气息。沙漠科学馆建筑外墙采用类水刷石做法,将当地沙土按实验优化的级配比例,掺入适量水泥和石料,营造出与传统土坯房相似的肌理。该工艺延续了当地的传统建造语言。水刷石自身不褪色、耐污染、抗风沙等特性,在恶劣的沙漠环境中展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带来视觉上连续性、强化空间上熟悉感的同时,使人建立起心理上的归属与情感连接。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
中国内蒙古,2009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由原来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厂改造,这里曾是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其生产活动一度构成了学校的支柱产业。其中的铸工车间,于1968年建设,1971年投产。产业结构调整后,车间各部门陆续闲置,到1995年整体处于废弃状态。2008年初,学校决定改造,赋予其新的生命。






盛乐古城博物馆
中国内蒙古,2007
盛乐博物馆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盛乐古城遗址东侧,是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以北魏北都盛乐城及鲜卑族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是半地下覆土式、生态环保型建筑形式建造而成,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展示鲜卑历史文化为主的全区十大特色的博物馆。



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牧民社区中心
中国内蒙古
张鹏举教授提出的“平实建造” 理论,以“承传统、融自然、低建造”为核心原则,构建起“思想 - 方法 - 技术”一体化的建筑体系,成为地域建筑设计的重要指引。深耕内蒙古多民族建筑智慧,历时十年带队测绘全境传统建筑,将藏传佛教召庙形制、草原民居精髓融入现代设计,让文化基因在当代焕活。在内蒙古的地域建筑实践中,“融自然”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简单复制,更是通过深刻理解和尊重自然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的深度融合。这一理念强调建筑设计应在形态、材料和空间上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从而实现建筑的生态效益和文化价值。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系园景人(ID:xyzwin)原创整理,欢迎转载,转载请输入“转载”授权,请联系来源!

来源:园景人公众号
编辑:图布斯新媒体运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