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全览|第十五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在昆明圆满落幕

2025-11-22 11:32
61

微信截图_20251122104704.png640.gif

2025年11月18-19日,第十五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在云南昆明市成功举办。本届年会以“百姓园林 乡土风景”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国家战略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创新风景园林发展新思路、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行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大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云南省园林行业协会、西南林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联合承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人民政府等给予大力支持,来自全国风景园林及相关领域的高校学者、科研专家、企业代表和行业管理者约1500人参会。

image.pngimage.png△大会现场

微信截图_20251122104704.png

开幕式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李如生理事长提出,必须以基于自然的园林解决方案增强城市韧性,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推动绿色转型,要让园林建设紧贴民生需求、传承文化基因、融合数字技术,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行业力量。云南省人民政府郭大进副省长介绍了云南近年城市园林绿化的显著成效,丰富的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和民俗文化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李晓龙总工程师强调园林绿化是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并从百姓福祉、文化传承、人才科技三方面对园林绿化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要求。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阮草主任肯定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在生态建设、科普等方面的成绩,提出以思想为指引助力城乡建设与创新,深化学会改革、强化服务与国际化,团结人才、托举青年、推动产学研服务的三点建议。

image.png

李如生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

image.png
郭大进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image.png

李晓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

image.png

阮  草

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主任

■主持人

image.png

贾建中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image.png

刘加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题目:绿色建筑・现状与未来

报告深入剖析了绿色建筑的发展轨迹与前景。绿色建筑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针对建筑物耗能、排污等问题,旨在构建宜居、健康、低耗、少排放的建筑环境。系统回顾了绿色建筑在全球的推广历程,包括英国BREEAM、美国LEED等评价体系建立,以及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的相关研究与政策推动。当前,绿色建筑是全生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空间、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评价指标含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类。报告强调,尽管绿色建筑概念日益丰满,评价标准不断完善,但在实际推行中仍面临责任分担不明、技术突破、市场认知转变以及政策有效落地等挑战,真正全面达标的绿色建筑数量仍待提升。反思绿色建筑的由来与初衷可见:城乡建设全专业、全环节均影响能耗材耗,全产业链从业者需转变观念行为、升级专业能力。此外,针对南海岛礁气候特点与丰富太阳能资源,提出构建适配特殊环境的超低能耗建筑体系。通过精准设定设计参数、优化围护结构、创新热工设计优化通风采光遮阳、研发模块化光伏空调系统提升能源自给率,并实时监测能耗与室内环境质量,充分验证了相关技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成果引领了岛礁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提升了驻岛人员宜居水平。

image.png

陈  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

题目:实景三维中国赋能国土空间规划治理

报告围绕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治理、风景园林等领域的应用展开,重点阐述了数字化发展背景下,通过整合测绘、地理信息、自然资源等多源数据,构建全国统一的三维数字国土空间的技术路径与战略意义。回顾了我国在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成就,并指出当前面临的供给不足、能力不够等挑战。为此,自然资源部正推进实景三维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实现地上地下、室内室外、陆地海洋一体化三维建模,实现视觉与几何上的真实化表达,满足风景园林、国土空间规划等专业设计需求。强调真实化、实体化与实时化更新,并为每个地理要素赋予唯一身份编码,形成多尺度、多类型的国家级数字空间底座。该系统已在项目选址、城市设计、低空经济、景观分析、生态修复等多个场景中取得应用成效,如北京借实景三维技术整合地块及周边信息;上海测绘院借实景三维空间数字底座,开展低空航路网廊道航线布设试验;杭州借视点视廊、天际线模拟等技术,校核西湖工程管控要求,守护“城湖共生”格局,保障景区符合世界遗产管理要求等。同时,国家正推动“场景驱动”发展模式,鼓励跨领域协同创新,打造高价值应用场景,促进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image.png

李  雄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题目:风景园林行业转型与人才培养

报告聚焦风景园林行业现状与转型,指出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核心驱动力脱离传统政策、土地、财政及事件性景观依赖,进入以存量提质增效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城园结合建设“无界公园”、开放共享、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碳汇、构建海绵水文系统等多维度创新实践推动城市绿化升级。其次,构建涵盖生态、人居、产业、文化、管控的多维度评估框架,完善价值核算与转化体系,实现生态价值量化与市场转化,凸显绿色空间综合效益。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在不断创新,公园城市建设在全国多城铺开,北京等核心城市推进花园城市规划,打造全域覆盖、多层级联动的生态空间格局,将绿色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同时,园林体检机制作为精准治理工具全面落地,形成“查—诊—医—检—用”的闭环技术流程,通过科学评估与动态监测,为城市绿化优化提供靶向指引,推动城市更新科学化、精准化。花园式治理机制成为新趋势,通过“三师联动”、微花园建设、公众参与等多元举措,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治理格局,以精细化实践推动城市绿色更新。报告还强调风景园林行业人才培养的同步转型,打破传统专业边界,强化跨学科融合与产学研用协同,着力培养服务行业全链条的综合型人才,适配转型需求。最后,呼吁业界同行为风景园林行业、人才培养转型发展共同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绿色支撑。

image.png

陈发棣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教授

题目:发展花卉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报告系统阐述了全球及中国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机遇,着重探讨了其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路径与重要作用。全球花卉产业格局正持续调整,荷兰、美国、哥伦比亚等国在产值、贸易与技术方面保持领先。我国花卉种植面积虽居世界前列,但单位面积产值上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品种创新、生产技术、产业链附加值、供需及消费形式等方面尚有提升空间。与此同时,我国在月季、菊花、荷花等自主新品种选育方面不断突破,一批科技型花卉企业正推动产业向科技化、品牌化迈进。报告提出花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四条实践路径:一是以新品种推动产业升级;二是延伸产业链,发展菊花、月季、荷花等花卉的深加工产品;三是结合乡村旅游,推动农文旅融合;四是拓展花卉在研学、康养、文创等领域的新型业态。报告强调,花卉产业不仅是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生态、文化、旅游与健康等多维发展的绿色产业。未来应加强种业创新、技术集成与业态融合,让“美丽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image.png

张大玉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

题目:传统村落保护与乡土风景

报告聚焦传统村落保护与乡土景观核心议题,从共生逻辑、研究实践及挑战展望三方面展开系统论述。乡土景观是特定地域自然条件与农耕文明交融的复合系统,涵盖村落、田园等物质要素及乡土文化,具有地域适应性等特征,发展历经自然定居、风水象征至当代活化阶段;传统村落保护从早期单体建筑抢救性记录,逐步拓展至整体保护、活态传承与集群发展,乡土景观是传统村落的发展基底,传统景观是乡土景观的精神内核,苍坡村“文房四宝”空间格局、唐模村“溪链园林”均为典型范例。研究探索层面,北京建筑大学团队深耕多年,构建动态整体性价值评估体系,提出集群式保护模式,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建造技艺融合。实践中,爨底下村体现依山就势智慧,古北水镇实现传统街巷与现代旅游功能适配,门头沟区打造“水系+古道”系统和“遗产—自然”沟域景观单元。当前仍面临多重挑战:保护与发展矛盾易破坏风貌或削弱活力,传承主体断层致民俗技艺流失,传统建筑风貌与现代性能难平衡,乡村防灾能力不足。未来需挖掘传统营建智慧,推行“一村一策”,构建多尺度韧性系统,借助高校实践工作营、数字化培育传承力量,推动二者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image.png

王凯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题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规划作为

报告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脉络,剖析不同历史阶段城市规划的核心职能与实践成果,阐释转型期规划助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路径。我国现代化的探索目标始终坚定、内涵逐渐丰富,时间表日益清晰;全球现代化的认识维度不断扩展,城市和规划的作用日益彰显。70年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经三大阶段: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以落实国家计划、服务工业化为主;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1978—2012年)聚焦经济建设,通过建设经济特区、完善市场化规划工具、开展区域协同规划、推动城乡一体化等,适配全球化与市场化发展需求;党的十八大至今(2012年至今)转向高质量发展,在生态绿色、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安全韧性、全龄友好、精细治理等六大领域发力,整个过程中城市规划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城镇化进入“中低速、微增长”阶段,面向经济发展动力、社会人口结构和能源转型,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提质增效。报告提出规划需从两方面突破:一是重构国家城市体系,呼应双循环,强化西部中心城市作用,构建多元城市体系;二是推动城市发展转型,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厘清基本问题、创新工作流程、回归以人为本、推动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宜居性。报告强调,城市规划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支撑,未来需革新规划知识谱系,构建美丽、韧性、文明等主题服务体系,持续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推动城市文明进步发力。

image.png

张鹏举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题目:在地建筑 乡土景观

报告以风景与建筑的关系引入主题,认为建筑是乡土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我国文化、自然、经济三大发展战略背景,提出以人为本的“承传统”“融自然”“低建造”的在地生长建筑范式。就“融自然”而言,张鹏举教授团队针对地域气候,地貌、具身自然等现状,提出建筑空间导拔—互馈、形态拟合—互塑、界面联动—互促的创新交互自然环境设计方法,实现了用能的源头减量及建筑界面“节能—呼吸—视看”的多维协同,重塑“人—建筑—自然”一体的学科命题。“低建造”方面,根据草原平原区、戈壁区、山地区等区域的不同特点,系统研发了原位—低建造适宜技术,以多个乡村博物馆、牧区住宅及城市地下公共空间项目案例,介绍了包括现代轻木—简装配新型结构成组、在地生土—轻模新型结构、原位石材—明接砌新型墙体构造在内的新型技术,体现对地方文化、经济现实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回应。结合三项实践,呼吁以在地化路径重塑现代建筑与风景的关系。报告的最后,表达了希望以精神内聚力为表达,让在地建筑乡土风景根植于广阔大地上的美好愿景。

image.png

王向荣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题目:走向自然与人文城市

报告聚焦中国城市发展转型需求,围绕“自然与人文融合”核心主题,系统梳理中国城市生态空间的历史演进、当代现状及未来路径。报告指出,中国古代城市早已形成“山-水-城”融合的生态格局,形成传统城市“生态与人文共生”的内核。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城市的生态空间也在迅速拓展。然而城市生态空间仍然存在着空间分布不均、生态结构破碎、生态韧性不足、生物多样性承载有限、社会和文化服务不完善、空间同质化等问题。在城镇化由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有效拓展城市生态和公共空间规模、优化其结构、提升其服务质量,让城市成为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城市,落实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灰色控制街区转绿色引导街区、孤立生态空间转系统连接空间、强控生态空间转自然主导空间、连接孤立绿地成山水风景系统、灰色基础设施转人文公共空间、单一功能公共空间转全龄友好等。

image.png

许东新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局二级巡视员

题目:城市更新背景下上海园林绿化建设实践

在城市更新成为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的背景下,上海园林绿化建设紧扣政策导向与发展定位推进实践。党的二十大及中央“十四五”规划明确城市更新要求,上海以《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为指引,践行绣花式精细治理理念,朝着有温度的国际大都市目标发力。建设实践层面,上海构建多元绿化体系:“一江一河”45千米黄浦江、42千米苏州河岸线贯通,实现生产型岸线向生活岸线转型;世博文化公园、上海植物园北区等大型绿地建成,四大楔形绿地联动形成“城市绿肺”;绿道网络达2000千米,三级体系覆盖城乡;环城生态公园带以98千米外环绿带为骨架,连接楔形绿地与生态间隔带,已建成50座环上公园;公园拆墙开放、单位附属绿地共享成为常态,170余处共享绿地与371座口袋公园完善 15分钟生活圈;道路绿化成效显著,173万株行道树、317条林荫道及百条花道提升城市景观。未来发展中,上海园林绿化将聚焦四大方向:深化开放融合,推动绿地与街区无界衔接;坚持生态可持续,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强化科技支撑,推广新优植物与生态技术;聚焦百姓需求,以“公园+”模式实现共建共享。截至2025年6月,上海已达成“千园之城”目标,正稳步迈向全域融合、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

image.png

梁永宁

世界遗产专家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

题目:云南世界遗产概述

报告系统展现了云南省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卓越成就与突出价值。截至2025年,云南已拥有六项世界遗产,构成三处文化遗产与三处自然遗产的平衡格局,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自然与文化多样性高度富集的焦点区域。报告强调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世界遗产的形成奠定了非凡的自然基底,在此背景下丽江古城、三江并流、云南石林、澄江化石地、红河哈尼梯田、景迈山古茶林六项世界遗产各放异彩:丽江古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杰作;三江并流是中国唯一满足全部四项自然遗产标准的瑰宝;云南石林展现了全球标志性的喀斯特地貌精华;澄江化石地保存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惊人证据;红河哈尼梯田是延续千年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良性农业生态循环典范;景迈山古茶林则见证了布朗族与傣族人民千年来的林下茶种植传统和可持续智慧。报告从地质演化、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以及民族文化等多元视角,深刻阐释了这些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凸显了云南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全球共同财富方面的卓越贡献,为世界提供了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云南样本”。

主持人

image.png

高  翅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监事长

image.png

朱祥明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image.png

王磐岩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QQ浏览器截图20251122105053.jpg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公众号

编辑:图布斯新媒体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