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旅人物|陈健:为让百年后仍有中国园林可看,他干了这三件事!

2025-09-12 10:28
4691

image.png

image.png

100 年以后,我们还有中国园林可看吗!”  

当浙江大学古典园林专家陈健教授站在一席的讲坛上,掷地有声地抛出这句追问时,字字千钧,瞬间击穿了在场每个人的心防。

这声呐喊,不仅是对古典园林命运的深切忧虑,更揭开了一个令人揪心的现实 —— 如今我们踏足的园林,大多是清代遗存,或是解放后逐步改造的成果。

那些曾在唐代焕发光彩、在宋代尽显雅致、在明代独具韵味的古典园林,很多都悄然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只留下零星的文字记载与模糊的历史想象。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当无数人还在为园林的消逝扼腕叹息时,陈健教授已然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image.png

过去十几年间,他带领团队踏上了一条艰难却意义非凡的道路 —— 复原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典园林。

为了尽可能贴近园林的原貌,他们踏遍各地,从泛黄的古籍文献中梳理蛛丝马迹,在斑驳的图像资料里捕捉细节轮廓,对着零星留存的实物反复考证,更深入园林旧址进行细致勘察。

每一个数据的核对,每一处布局的推演,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

如今,在他们的努力下,一座座曾只存在于史料中的园林渐渐 “重获新生”:见证沈括著书立说的梦溪园,以 “芥子纳须弥” 闻名的芥子园,尽显江南雅致的勺园、随园,还有明代园林中的经典之作寄畅园、安澜园、文园…… 这些园林的复原,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文化的守护。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或许有人会说,你复原的园林就是正确的吗?关于这一点,陈健教授有着清醒而豁达的认知。

他坦言,团队拼尽全力还原的园林,或许并非唯一正确的答案,甚至可能只是基于现有史料构建的 “历史假说”。

他早已预料到,未来或许会有不同学者提出新的证据,指出复原模型中的不足。

但他始终坚信,“必须有人先迈出这一步”。倘若因畏惧争议而停滞不前,那些消失的园林将永远沉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再也没有重见天日的机会,那该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情啊。

image.png

除此之外,在陈健教授看来,园林的传承绝不止于 “复原” 这一件事。

他深知,一座园林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物理形态的重现,更在于其蕴含的造园思想、美学理念能被后人理解、接纳并传承下去。

于是,他以 “多元传承” 为脉络,用开课、研学等多种方式,为古典园林文化搭建起跨越时空的传播桥梁。

image.png

为系统传承造园技艺,陈健教授开设 “园林私塾”。他将数十年研究心得、实战经验融入课程,从《园冶》造园哲学,到叠山、理水,再到园林与文学、绘画的交融,一一倾囊相授。

image.png

已聚集了近20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园林精英,跟随陈健教授长期学习!

这群人身份各异,却因对园林的热爱与敬畏相聚于此。他们中有设计师躬身实践“师法自然”,有企业家探寻传统技艺的商业新生,也有苗木人从泥土中重拾匠人初心。大家都成了园林文化的新一代传播者。

image.png

除了私塾的 “小班深耕”,陈健教授还通过公开课程与研学活动,让更多人走进园林的世界。作为园旅的专业导师,他主导的【古典园林研学】,堪称一场 “沉浸式园林课堂”。

每一次研学,他都会与我们提前数月规划路线,避开人潮拥挤的热门景点,带学员走进那些藏着 “造园密码” 的小众园林。

image.png

在苏州艺圃,他会蹲在水边,指着驳岸的石块讲解 “如何让人工堆砌的岸线,呈现出自然河道的蜿蜒之美”;在扬州个园,他会站在 “壶天自春” 轩前,引导大家观察 “窗景如何框住四季,让小空间生出大意境”。

这样的研学活动,不仅让参与者读懂了园林的 “形”,更领会了园林的 “魂”,也成为不少人叩开 “园林艺术” 大门的契机。

image.png

如果你也喜欢古典园林,想不只是 “看”,更想深入学造园理念、掌握传统技艺

设计师想让作品有园林韵味,企业家想挖掘园林文化的商业价值,苗木人想懂草木与园林的搭配,那陈健教授的园林私塾很适合你。

在这里,能得到陈教授面对面的指导,和各地的园林同行一起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中,成为园林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加入我们,和陈健教授一起,为了百年后还有中国园林可看,尽一份力。

👇立即扫码加入,开启你的造园进阶之旅!

image.png

image.png

                                 

来源:园旅学苑公众号

编辑:图布斯新媒体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