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旅人物|陈俊愉:与梅共生七十载:“梅花院士” 的传奇

2025-09-16 10:51
4086

image.png

image.png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60 多年前,当南宋诗人陆游笔下的寻梅诗意,在青年陈俊愉的足下铺展成巴山蜀水间的科考之路时,没有人能预料,这一踏,便踏碎了岁月风雨,踏出了中国梅花研究的全新篇章,也注定了他与这株 “铁骨冰心” 之花,一生一世的痴恋情缘。

image.png

他是中国观赏园艺学界泰斗,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中国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的开创者和带头人。


他荣获中国观赏园艺终身成就奖,中国风景园林终身成就奖,中国梅花研究终身成就奖,是一位倍受尊敬的园林教育家。


但于他而言,最珍爱的称谓,或许是 “梅花的知己”—— 那个为梅北移破冰、为梅争得国际身份、为梅倾尽七十载光阴的 “守梅人”。


他创造了中华梅花北移之奇迹,创立了进化兼顾实用的花卉品种二元分类法,开创了中国植物品种国际登录之先河,从而,树立了梅品种在国际植物登录的权威。这意味着规范梅品种的合法名称将由中国人来完成。

他就是梅花院士-陈俊愉,接下来是关于他的故事……

image.png

1917年,陈俊愉先生出生在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大家庭中。5岁时,全家随做官的父亲迁至南京。家里有个10亩地的大花园。从私塾一放学,他就跑去跟着花匠师傅莳花弄草。


1935年中学毕业后,陈俊愉先生就想考个学种花草的大学。当时,南京金陵大学的园艺系学费十分昂贵。在祖父的支持下,这个名门之后学起了园艺。

image.png

开学一看,全班总共两名学生,教授倒有四五位,其中一位教花卉的教师就是解放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汪菊渊教授。


大学毕业后陈先生留校任教,次年考取研究生,1943年开始随汪菊渊在四川调查梅花品种。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那五年,他循着陆游的足迹,顶着巴山的雾、蜀水的寒,起早贪黑穿梭在山林间,只为寻找那些被遗忘的梅之奇品


重庆的湿冷、江津的崎岖,都挡不住他对梅花的执着 —— 终于,“大羽” 的艳、“凝馨” 的雅、“白须朱砂” 的奇,一一被他发现、记录。1947 年,一部用文言文写就的《巴山蜀水记梅花》问世,字里行间,是青年学者的严谨,更是与梅结缘的赤诚


从此结下了他为梅花所苦、因梅花而荣的一生梅缘。

image.png

““梅花欢喜漫天雪”容易让人误认为梅花喜欢寒冷。其实,梅花早先仅限于黄河以南生长。


当陈俊愉站在北京的寒风中,看着北方人只能从画中、诗里想象梅花的风姿时,一个大胆到令常人咋舌的念头在他心中生根:要让南梅北移,让天下人都能亲眼看见梅花在雪中绽放的模样!


1957 年,陈俊愉调任北京林业大学任教,这项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式提上日程。


他带着学生,从南京梅花山、湖南沅江等地采集梅子,播撒在北京植物园的苗圃里。几千株实生苗,在北国的严寒中瑟瑟发抖,他和学生们日夜守护,观察、记录、筛选,如同呵护初生的婴儿。


冬去春来,大多数幼苗没能熬过北京的寒冬,却有两株格外坚韧 —— 它们扛住了 - 19℃的极端低温,在 1962 年至 1964 年间,先后在北京露地绽放。


陈俊愉为它们命名 “北京玉蝶” 与 “北京小梅”,这两个名字,不仅是新品种的标识,更是 “南梅北移” 奇迹的第一缕曙光。

image.png

在陈先生与学生的共同攻关下,经过 50 多年的引种、选种和育种等多方科研,终于育成 30多个抗寒梅花新品种,不仅在北京,而且在关外(沈阳、长春等)、塞外(赤峰、包头等),甚至边远地区(乌鲁木齐、大庆等)都露地开花。


至此已将梅花北移 2000km。这是世界植物引种驯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image.png

当东北的市民第一次在街头闻到梅香时,没有人知道,这背后是一位学者用半生光阴,对抗着自然的法则,书写着世界植物引种驯化史上的传奇。

他说:“梅花是中国的花,该让全中国的人都看见它的美。” 这份朴素的心愿,藏着最炽热的家国情怀。

image.png

陈先生还让中国获得了第一个植物品种的国际登录权,让梅花在国际上有了通行“绿卡”

按照国际惯例,每一种植物的栽培品种都需在国际上进行正式登录,才算拿到了在国际上通行的“绿卡”。在国际上,植物品种登录权威早已经有无数个。美国最多,有几十个。其次是英国,也有二十个左右,就连印度都有,而号称植物资源宝库的中国却没有一个


陈俊愉得知此事时,彻夜难眠:“梅花原产中国,是我们的‘国之瑰宝’,怎能在国际上连个‘合法身份’都没有?


从零开始的征程,比 “南梅北移” 更显艰难。他不知道该向哪个机构申请,国内也无人能提供经验。他只能像当年在巴山蜀水寻梅一样,凭着一股韧劲摸索 —— 先是给美国的园艺机构写信,石沉大海后,又辗转联系加拿大、英国的学者,几经周折,才终于找到 “庙门”—— 国际园艺学会的栽培植物命名与国际品种登录委员会。

image.png

为了准备申请材料,他半个多月泡在书房里,整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将主编的《中国梅花品种图志》、发表的数十篇论著目录一一筛选、装订。


那些日子,台灯下的他,戴着老花镜,逐字核对每一个品种的描述,仿佛在为梅花撰写 “世界身份证” 上的每一个字符。这份带着中国学者赤诚的申请,引起了国际园艺学会的高度重视。


三次国际高端会议的激烈讨论、无数次的补充说明、反复的品种鉴定…… 陈俊愉的脚步,踏遍了武汉、南京、青岛、无锡等地的梅园,只为确认一个品种的名称、完善一份鉴定报告。


终于,中国的申请获得了世界认可。梅(含梅花和果梅),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国际登录权的植物种,陈俊愉则成了这项权威的首位负责人。

image.png

从此,国际园艺学会正式确认梅为中国独有奇花,并用梅花的汉语拼音 “Mei” 作为其世界通用名称;中英双语版《中国梅花品种图志》走向世界,400 多个梅品种通过国际登录,获得了全球认可的 “合法身份”。


当外国学者握着他的手,称赞 “中国梅花,名不虚传” 时,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眼中泛起了泪光 —— 他为梅花争得的,不仅是一份登录权,更是中国园艺学科在世界舞台上的尊严与地位

image.png

陈先生不仅科研成果累累、社会兼职多多,而且教学业绩丰硕、门下弟子云集。


他认为我国的园林教育与科技水平和我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极不相称,我国的花卉资源丰富,被世界誉为“园林之母”,但我国花卉研究却在所有生物学科、园艺学科中起步最晚,因而他在晚年致力于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image.png

他在博士生的培养上,主张立足于我国自己培养,但施教者必须持有世界本学科的前沿水平,制定了把博士生送到国外学习半年的方案,弥补了单纯国内或国外培养的不足。要求研究生既专又博,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


他曾讲授过遗传学、达尔文主义、耕作学、花卉学、造园学、观赏园艺学、普通植物学、普通园艺学、果树蔬菜选种及良种繁育学、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园林建筑学等多门课程。金陵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学院,都曾留下了他教书育人的身影。


多年来,他培养了 23 名博士、31 名硕士,本科生更是不计其数。他的学生中,有人成了高校教授,继续传承他的教育理念;有人成了科研骨干,在园林植物研究领域攻坚克难;有人成了高级工程师,把 “南梅北移” 的成果推广到更多地方……

这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 “桃李”,如同他培育的梅花一般,在各自的岗位上绽放,延续着他对园林事业的执着与坚守。

image.png

2012年6月8日10时28分,陈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一为艰苦奋斗,不移其志,孤芳自赏;一为不畏强暴,不屈不挠,铁骨冰心”。

陈先生九十载人生与中国花卉的命运紧紧相连,七十年事业为中国百花的繁荣呕心沥血,他为花奉献、为花奔忙,为花憔悴、与花同艳。他为园林事业奋斗终身的高尚品格和光辉事迹,值得我们所有人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

园旅人物长期更新,敬请期待……

我们为广大园林从业者搭建了一个行业交流合作群,如果你:

找不到交流园林从业经验的地方?愁没货源和项目机会? 进入行业交流合作群,交流技术、分享心得,发布供求信息快速找货源,结识伙伴开拓商机,拓展人脉。

image.png

                                       

来源:园旅学苑公众号

编辑:图布斯新媒体运营中心